□李剑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和具体要求。河南作为国内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联结,自觉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锚定“两个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担当和贡献。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做大做强国内大市场,并依托我国强大市场优势,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及竞争新优势。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结果和表现。我国虽然有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优势,但仍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存在着诸多“卡脖子”问题,内循环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不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不高,所以,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构建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无疑,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有效增强,高质量发展将会更加牢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会更加顺畅。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河南实现“两个确保”的重要举措。目前河南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元,有1亿人口的市场规模,2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所以,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河南只有抢抓机遇,主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打造出更多内外循环战略支点和重要联结,才能更好推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顺利实现“两个确保”战略目标。
扬长补短,努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应着眼实现我国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赢得主动和先机。
一是扬优势,培育强大内需市场,激发提升内需潜力。河南拥有巨大的人口市场规模优势,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空间广阔,投资潜力巨大。要立足投资引领带动,聚焦“两新一重”、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立足满足基本消费,聚焦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升级方向,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升我省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锻长板,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循环重要节点。河南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位置,米字形高铁网已经形成,“四条丝绸之路”日益完善,实验区、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性口岸等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应进一步优化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四路协同”“五区联动”的水平,发挥“传送泵”枢纽作用,加速国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循环畅通,依托强大内需市场链接国际循环,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打王牌,提升粮食产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深耕市场和加工两大领域,激发抓粮和种粮两个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四是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河南虽然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但结构仍不合理,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应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导向,立足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推动材料、装备、汽车、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服务业强省、农业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网络强省,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五是补短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河南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居全国第14位,创新资源要素水平较低,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这个“第一战略”,加快补齐创新能力短板。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争取实现一些领域创新链、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六是强主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市场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必须加快改变这一弱势。要多措并举扩大市场主体规模,优化各类市场主体结构,完善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形成“微成长、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的企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平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企业生态,丰富和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七是优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动力。要对标国际一流和国际通行惯例,对标对表先进地区经验,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清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法治河南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各项合法权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纾解痛点堵点,久久为功,善作善成,通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