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宾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根基,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社会就业的主要提供者,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近年来,河南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24.5万户,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之后第4个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的省份。但也要看到,我省市场主体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的特征明显,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破瓶颈、补短板,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加强政策引导,提振发展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重大论述,这为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打了一剂“强心剂”。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陷入困境。一方面,持续落实落细困难行业的纾困政策。继续实施好国家和全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鼓励各地采取延长减税降费、房租减免、创业担保、普惠金融等“组合拳”,加大困难行业帮扶力度,保障更多市场主体走出困境。同时,加大对消费补贴力度,在汽车、文旅等消费以及“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等新消费持续发力,通过壮大消费促进企业恢复发展。另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新增长点。掌握各类企业诉求和期盼,定期梳理和发布全省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开放创新、新兴能源体系、民生工程等领域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性资金投向清单,帮助民营企业“有得投、愿意投、投得起”,在广阔的市场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
加大引育力度,促进蓬勃成长
目前在市场主体超千万的四个省份中,我省市场主体存在企业数量少、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等问题,2021年全省企业数量仅为广东、山东、江苏的35.9%、58.4%、60.9%。对我省来讲,就是要做多增量、优化存量、壮大体量,让各种市场主体自由发展。一是做多市场主体增量。发挥我省1亿人口市场规模优势,千方百计扩大市场容量,聚焦十大战略实施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坚持外引新量与内生增量并重,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百舸争流、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二是做大市场主体规模。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行动,分类建立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培育库,加大奖励引导、要素保障、政策扶持、入库统计等一体化服务,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实力。三是积极打造“新一代”市场主体。聚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领域,注重培育孵化数字要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培养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探索推行集群注册,凝聚新一代市场主体群。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规范和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网红达人等“新个体经济”发展。
推动创新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要保护和稳定市场主体,更重要是提升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市场主体强起来。“2022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我省入选企业11家,而广东59家、江苏44家、山东50家、浙江46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仅2家,而广东8家、江苏11家、山东13家、浙江12家。一是构建以创新型头雁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圈。围绕电子信息、装备、汽车、材料等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支持头雁企业加强技术、标准、品牌和管理等创新,打造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全球影响力的“链主”企业,并在细分领域注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群,构建上下游紧密联系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生态圈。二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中小企业体系化、生态化“上云”“用数”,引导中小企业全面融入以头雁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协同供应和协同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打破产业主体内外信息连接壁垒。三是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企业家放眼世界,主动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社会营造接纳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保护企业家敢想、敢拼、敢干的积极性。
开拓外部市场,扩大发展空间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迫切需要更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这就要求我省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一方面,提升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能力。以“四条丝路”为主渠道,优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政策体系,开展“河南制造”“河南品牌”海外推广活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立中欧、中德、中国—东盟等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一批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全方位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进博会、中博会、旅博会等重要展会活动,引导大型电商平台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线上销售服务和流量支持,促进更多企业产品进入中高端、关键环。充分利用RCEP贸易和投资规则,支持各类企业在东盟、日韩以及中亚、东欧国家设立海外仓、外贸基地,大力发展境外商品展示、品牌推广、仓储物流等一体化服务,拓展国际营销服务网络。
优化制度环境,激发源头活水
激发各种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给各类市场主体留足发展空间,解除后顾之忧,这就要求从源头做起,构建起覆盖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归根结底要靠制度创新,要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营造稳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在政府资金安排、项目投资、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等方面,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内外资企业。二是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对标国际一流规则标准,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和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制度改革,创新符合平台经济、产业数字化、新个体、微经济等新经济特点的监管模式,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化服务。三是健全法治保障。深入落实国家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的法律法规,消除各种“玻璃门”“旋转门”隐性成本、制度壁垒,构建起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与产业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