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旺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2年又迎来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70周年。
一百年科学发展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七十载风雨兼程笃行致远惟实励新。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河南安阳殷墟和后冈遗址考古发掘为代表,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的道路。由第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一系列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先后启动,也由此拉开了河南地区考古发掘和古文化遗存研究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考古事业日益发展壮大。河南考古也用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步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逐渐进入了“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也日渐获得社会公众的关注,增强着国民的凝聚力,提升着国民的爱国热情。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高度评价了中国考古学的巨大贡献,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河南考古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河南考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南考古事业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前列方队,七十年来,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甘于奉献、科学严谨、孜孜以求,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努力不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艰苦奋斗 耕耘七秩路漫漫
七十年,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诞生和成长壮大的历史,是河南考古人叩问中原厚土、阐释华夏文明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管理和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管理和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政策法令,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河南省与原平原省相继成立了省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开展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50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开封成立;1950年年初,平原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乡成立(该机构于1952年年底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撤销)。
河南省文管会和平原省文管会成立后的两年间,在文物保护管理和考古发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制止盗墓风和广泛宣传文物政策法令方面效果更为显著。之后,随着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的初步完成,各地大规模的工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已开始兴起。为了密切配合各地工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做好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加之行政区划的调整,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全省文物保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机构已势在必行。
1952年6月,经上级批准,河南省文管会与河南省文化局合署办公,成立由河南省文化局直接领导下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负责全省范围内的革命文物与历史文物的调查、保护、修葺、发掘和整理研究工作。这一机构习惯简称为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成立后,除继续进行革命纪念建筑和古代建筑调查研究、保护修缮之外,还配合开展了白沙水库和板桥水库的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1952年秋,又协助中央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在郑州二里岗和洛阳东郊举办田野考古实习。
1953年春,为配合郑、洛两市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文物考古调查、保护与发掘工作,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安金槐、蒋若是分别与两市文物干部成立郑州市文物工作组和洛阳市文物工作组。
1954年7月,郑州市文物工作组更名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除继续配合郑州市基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外,还担负起全省范围内的文物调查、保护、修葺、发掘和整理研究任务。1955年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组改名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仍以配合洛阳市基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为主,并承担豫西一带部分县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1958年2月,河南省文物一队和河南省文物二队合并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70年1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河南省博物馆合署办公。
1981年2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河南省博物馆分开后,更名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主任务是负责河南省地下古代文化遗址与古墓葬的调查、保护、发掘及整理研究工作。1994年12月,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4月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7年11月、2020年9月,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分别挂牌成立,挂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经过七十年发展,全院现有编制1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5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4人;具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专家10人。全院下设12个科研部门、5个科研支撑部门。还设有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和3个省级科研基地,在全国考古机构中研究体系最为完备。
成就卓越 上下求索现辉煌
(一)人才培育助力中国考古事业
七十年来,作为河南文物考古工作的领军力量、中国考古机构的中流砥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全省乃至全国考古人才培养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至1979年秋,受河南省文化局委托,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先后举办四期针对全省各地文物工作者的文物干部训练班,共计培训学员200多人。这些学员结业后均回原单位从事文物保护、调查和一些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同志成长为各县(市)文物部门业务骨干,为发展初期的河南考古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1982年初,受国家文物局与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承办面向全国文博系统的郑州文物干部训练班,以提高新进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术水平。“文化部文物局郑州文物干部训练班”(该班此后数次更名)自1983年开办以来,共举办面向全国招生的训练班和大专班、中专班8次,培训人员305人;举办面向河南省内招生的训练班7次,培训人员460人。
培训班教学内容按照大学考古专业两年制的课程安排。课堂学习一年半,分基础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除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和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师担任外,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和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甘肃等省级考古文博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来郑州授课。在专业知识课讲授中,均采取讲课与参观标本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性知识输出,为全国各地考古文博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基础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开放务实、开拓创新、开阔格局为遵循,推荐并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涌现出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著名考古学家和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及学术带头人。七十年来,人才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考古旗舰劲旅。
(二)考古成果引领学科发展
河南是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历年来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任务十分繁重。七十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引领了河南乃至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配合治淮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城市扩建等建设工程,完成了繁重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自1990年至今,河南省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数量50个,为全国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和研究的项目27项,数量在全国考古院所中名列第一。先后有10个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奖,数量在全国考古院所中名列前茅。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或参与发掘的一些重要遗址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塑造、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指南针计划”等多项国家级文化科技战略课题项目,进行了大量文物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围绕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重大课题开展自主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几代学人薪火相传、踔厉奋进,用一系列重要发现揭开中华文明史上一页页溢彩华章,实证了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先后承担了3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子课题、29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包括1项重大项目“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脆弱青铜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4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此外,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初步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动物考古标本数据库”科研平台。
进入新时代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绽放新活力,主持或参与主持“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参与“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秦岭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变”等其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贝叶经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项目;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矿冶遗址综合调查”,以及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考古工作,各项目均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七十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几代学者先后出版了100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200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河南作为考古大省的地位,也体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卓越贡献。在已出版考古报告和学术专著中,30多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全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20世纪优秀考古报告奖、全国优秀图书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夏鼐考古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科普奖、中国钱币学会金泉奖、中国优秀历史学著作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等。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包括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刊发论文,30余篇SCI、SSCI、A&HC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论文,中文论文绝大部分为中文核心期刊收录。
实力铸就典范,载誉破浪前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被人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被文旅部和人社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被河南省人社厅和省文物局评为全省文物先进单位,被河南省直机关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并连续四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三)科技赋能考古研究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全国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中率先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目前,研究室内设置有动物考古实验室、考古人类学实验室、植物考古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和冶金考古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先后联合实施了城阳城址八号墓、荥阳周懿王墓、叶县余庄等夏文化遗址等多学科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考古研究室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匈牙利中欧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日本、韩国、蒙古国、肯尼亚等国考古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成功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展开广泛合作,在人才培养、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7年,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成立,挂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应用基础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及专项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编制、展示利用方案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及教育培训等工作为主要职责,在金属、陶瓷、石质、竹木漆器、骨角质及潮湿土遗址、石窟防风化加固保护等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先后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3项、河南省科技厅课题11项、河南省文物局课题8项,编制国家文物保护行业标准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明及各类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2项、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优秀奖1项等多项科研奖励。此外,作为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已为国内文博单位先后培养了120余名专业技能人才。
(四)走出国门彰显中国考古风采
除了积极与国外高校、考古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之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走出国门,实施多项境外考古项目,主动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国考古风采,宣传和扩大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科研人员赴肯尼亚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这是中国第一支境外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中国和肯尼亚双方科研人员在肯尼亚裂谷省巴林戈县的吉门基石遗址和博高利亚湖遗址先后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联合调查和发掘研究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遗物,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的起源、传播和探索现代人起源这一国际学术前沿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得到国际学术界肯定并受到我国外交部门的称赞。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赴蒙古国,与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开展“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项目。中蒙双方学者在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为期3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2年的联合研究工作。本次发掘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10号和189号墓葬,是中国考古学者首次直接参与的匈奴贵族遗存考古项目,成果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双方学者先后以中文、蒙文和英文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8篇,并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工作,在中蒙双方的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促进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塑改革 砥砺奋进创一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充分发挥河南作为文物考古大省、中原文明探源工程主阵地的优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重塑性改革,创建一流体制机制,实施一流重大课题,打造一流科研团队,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建成中国考古旗舰劲旅、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2022年8月19日,省委常委会第33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方案》及相关文件,明确了采用“省部共建、省校联建、全省一体、国际合作”方式,打造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增强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能力。
2022年9月29日,省委常委会第38次会议审议通过《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若干政策措施》。2022年10月31日,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在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育高层次人才、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赋予科研经费自主使用权和强化配套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2022年11月9日,省委主要领导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和我省安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调研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工作,要求重塑改革之后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建成符合社会科学、文物考古、发掘利用规律的社科类新型科研机构,更好服务于考古发掘研究利用、保护和活化。
在重塑性改革推进落实的同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重塑改革和建设一流考古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规划建设“一院五中心”的科研基础设施,分别在郑州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在周口、信阳、三门峡、鹤壁和新郑分别建设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区域考古中心。
依托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建立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豫东区域考古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建成,2022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该项目占地16.07亩,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集文物整理修复中心、文物周转库房、资料信息中心、公众考古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对于豫东及豫东南地区的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鹤壁辛村遗址建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北区域考古中心于2022年8月23日开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5694平方米,初步分为科研展示区、生活服务区,集文物资料整理、收藏、科研、教学、公共文化普及等功能于一体,对于豫北地区出土文物开展有效保护、整理修复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到2023年年底,第一期建设工程投入使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走过七十年光辉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七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几代考古人前赴后继,砥砺奋进,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重大课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科技考古、学术期刊出版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一流考古机构的地位。
七十年来,用一个个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5000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揭示了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成就,为保护文化遗产、探源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十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学术界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河南和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了重要力量。
过去七十年,是老中青数代考古学者团结奋进的创业史。回望这一段历史,心潮澎湃,备受鼓舞;站在新的起点,不忘初心,信心满怀。
击水中流处,奋进正当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以重塑性改革为契机,踔厉奋发,担当进取、开拓创新,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以“完整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使命,努力在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作出新的河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