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绿扬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我干劲更足了!”3月6日晚8时,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耿臻还在实验室中忙碌着。她告诉记者,最近所里要提交4个大豆新品种参与国家和省里审定,这几天正忙着准备资料、挑选籽粒。
1990年,耿臻大学毕业,踏进周口市农科院(原周口市农科所)的大门。33年中,她就干了一件事:给大豆育种增产。
自从跟大豆打上交道,每年的三伏天就成了她最忙的时候,几乎整天泡在田里。她和团队成员要提前一天给大豆的母本花去掉雄蕊,次日一大早要用“大豆父本”的花粉给母本做人工授粉。
豆科植物花属于蝶形花,花朵特别小,去雄难度高,拿掉雄蕊、授粉都要用镊子操作,每个过程都要小心翼翼,像耿臻这样经验丰富的育种专家,每天也只能完成授粉150朵左右。同时,大豆育种失败率很高,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往往需要5年甚至10年。即使辛苦多年,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选育失败,心血付诸东流。
“育种人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败、坐得住‘冷板凳’。”耿臻说,“我们虽是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但这份工作并不普通,因为我们承担的任务事关粮食安全大局,事关千万农民的利益。”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中,耿臻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截至目前,她先后参与或主持育成周豆系列大豆新品种27个,累计推广种植9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我将牢记嘱托,传承科研精神,深耕大豆育种领域,争取选育出更多、更高产的大豆新品种。”耿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