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归欣
养猪在不少人眼里是个“体力活”,但在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看来,却是个真真切切的“技术活”。
“2022年,牧原出栏生猪6120万头,10年增长60倍以上,相当于一个德国的养殖规模。”3月6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小组审议时,秦英林说,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回顾牧原的发展,与其他成功企业一样,受益于好政策,得益于资金支持和科学管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牧原拥有4万名大学生员工、1.2万名科研人员,研发经费不封顶……牧原已在养猪生产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正在进入全球领先的“无人区”。
“饲料是养猪业最大的成本,我们持续研究低蛋白日粮技术,用氨基酸替代豆粕,豆粕用量占比低于行业的一半,成本大幅降低。”秦英林介绍,去年牧原节省大豆200万吨,如果此项技术在全国推广,预计每年可节省大豆2000万吨,相当于节约土地1.5亿亩。
与西湖大学深度合作,成立联合研究院,秦英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注重从技术原点发力,从业务底层突破,既能在原有土地的赛道上发力,为节粮节地作贡献,又能抢占生物合成新赛道,有力保障食物安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