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栾姗胡舒彤
品牌是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也是企业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
品牌建设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与保障。省财政厅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大力支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突破口,在2021年安排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预算17.5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至每年20亿元,激励企业将品牌建设与技术改造、数智赋能等工作相融合互促进,助力涌现更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链主企业,为建设现代化河南蓄积能量。
1
技改发力企业提质增效
工业技术改造是实现工业技术基础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安钢集团在工业控制、运维调度、能源管控等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吨钢新水消耗从3.32立方米降低到2.82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从575千克标准煤降至538千克标准煤,全年实现节能3.8万吨标准煤;鑫磊集团通过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推动数据驱动业务上云,逐步实现了节约电、气等降碳目标,每年节能折合标准煤8000吨、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节省成本2000万元。
近年来,省财政厅围绕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支持方式,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扩大有效投资,优化工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技改示范项目的设备、软件投资按照不超过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按照不超过整机购置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2023年安排资金6.58亿元,支持“机器换人”、技改示范项目、头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塑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赛道”。
2
数智赋能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动能,又能为产业升级赋能,前景无限广阔。
一键触网,消费者可隔空跟进生产线情况;点击屏幕,设定路线,无人驾驶汽车驰骋路上……看似酷炫的操作,已在河南制造众多领域展开。人们所穿的服装、驾驶的车辆以及工厂、矿山、港口的运行等,都因“5G+工业互联网”而发生着改变。
对卫华集团承建的起重物流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信重工承建的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天瑞集团信息科技公司承建的天信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经省认定的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领域、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500万元。其中,平台入选培育对象后,先给予补助总额的40%;平台通过验收,再给予补助总额的60%。对经省认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安排资金9650万元,支持93个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涵盖装备、汽车、材料、医疗设备等行业在内的1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实现数智赋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3
创新引领提升发展动能
河南省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创新中心展厅,负责人黄晓谨说:“我们研发的PETG环保热收缩膜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让原材料价格从之前的每吨6万元下降到不足2万元。”该创新中心由河南银金达、今麦郎、斯美特、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联合组建,成立两年来相继攻克了生物基耐热聚酯材料、膜印刷环保油墨、抗菌膜等一系列行业痛点。
一片薄膜,也曾是中国包装行业的痛点。创新中心的效率和模式,有效弥补了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把像散落的珍珠一样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省财政厅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技术引进及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等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补助;按照技术成果转化、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实际收入的5%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补助。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首版次软件产品研发及应用。2023年安排资金7595万元,推进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及技术转化,支持27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11个首版次软件产品项目,促进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
4
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专精特新”需长期培育,这需要进一步为企业纾困、解难、减负、加油。省财政厅从设备软件、应急转贷、银行信贷、公共服务平台等不同领域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落实中央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在有效期内每年按照不超过设备、软件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2023年省级安排资金9116万元对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设备软件投资予以补贴,支持提升专业化能力和创新水平。
加大省级应急周转资金池奖励资金奖补力度,提高市、县级应急周转资金池运行效率,扩大小微企业应急转贷规模。2023年安排资金7256万元对19个市县资金池给予奖励,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池作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精特新贷”等针对性信贷产品,统筹使用省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用于“专精特新贷”风险补偿。风险补偿准备金用于补偿合作银行、合作担保机构为支持对象发放贷款后所发生的本金损失。“专精特新贷”平台于2022年3月底正式运行以来,截至2023年3月底,已注册认证企业户数1614家,累计获批授信约75.27亿元,累计放款约59.59亿元。
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考核结果每年统筹资金1000万元,对50个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奖励,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服务。
5
示范引领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企业强,产业才会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龙头带动、成龙配套、集群发展,要在壮大优质企业上下功夫,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局面。
我省抓住产业链中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关键主体,形成重点突出、导向明确的产业支持体系上下游联动、各类企业协同,带来的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鲜明特征,是更加协调均衡的产业体系。同时,对获得国务院或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质量标杆、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领域试点示范或称号的企业(项目、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务院或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工业园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发挥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6
鼓励企业满负荷生产和挖潜增效
说起规上企业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洛阳高飞桥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高飞并不陌生,“去年一、二季度加起来,我们共拿到了30万元的满负荷生产奖励。”黄高飞说,公司专业生产桥隧成套装备,产品回款周期较长,流动资金紧张,获得规上企业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对缓解流动资金压力很有帮助。
2022年出台一、二季度规上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奖励政策,对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停产停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的予以奖励,同时探索机制并首次实现省级涉企资金直达企业,5.8亿元奖励资金直接拨付至4043家企业,鼓励企业稳产、达产。
7
大力支持开展企业家培训
“课上带着问题学习,课后奔着问题讨论,既解渴又解惑,提振了发展信心,提升了战略眼光,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参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2023年第一期“中原领军型企业家”高端培训班后,中钢网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姚红超赞不绝口,感觉收获满满。
省财政厅每年安排企业家培训专项经费1200万元,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中原领军型企业家培训班”“新时代中原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高端培训班”“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等多期培训班,线上培训累计超10万人次,凸显“重学、重思、重悟”特点,开阔企业家视野,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