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泌阳“菇”事精彩

《河南日报》(2023年05月10日   第T38版)

    河南恒都食品公司车间,工人对夏南牛肉品进行精深加工。弓华静 摄

    泌阳夏南牛文化科技展馆中的夏南牛雕像。祁道鹏 摄

    泌阳县当地企业开发生产的各式休闲食品广受市场欢迎。杨华东 摄

泌阳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抓工业思维抓农业,一手抓夏南牛产业,形成一条集科研开发、种源供应、规模养殖、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牛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88亿元;一手抓食用菌产业,挂牌设立中国食用菌院士工作站,制定泌阳花菇国家标准,招引并培育鲜菇坊、亿健食品、嘉沁农业等龙头企业,食用菌全口径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和全省食用菌“双改”试点县。

□本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本报通讯员 苗银

一头牛“链”动百亿大产业,一朵香菇成为强县富民大支撑。依托特色产业强筋壮骨,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泌阳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抓工业思维抓农业,走出了一条以“农”定“工”,以“工”促“农”的发展新路。

培优牛产业、壮大牛经济。依托中恒兴业集团,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一园、两线、两基地、两厂”建设,形成一条集科研开发、种源供应、规模养殖、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牛产业,夏南牛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88亿元。

在一朵香菇上精耕细作,挂牌设立中国食用菌院士工作站,制定泌阳花菇国家标准,研发食用菌新品种36个,招引并培育鲜菇坊、亿健食品、泌花食品、嘉沁农业等龙头企业,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全口径产值突破100亿元,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和全省食用菌“双改”试点县。

链动“牛经济”奋力打造“中国牛城”

5月5日,在河南恒都食品公司肉牛深加工车间,一头夏南牛经过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的精深加工,被细分为200多种产品。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保障肉制品线上销售,当地还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万豪、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和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开展长期合作,建设直营店1000多个,打造网络终端3500家,“通过快捷的冷链物流,每天将近300吨牛肉深加工产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用牛新品夏南牛的诞生地,近年来,泌阳县围绕夏南牛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全链条产业。2022年,夏南牛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88亿元,已成为泌阳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做强“牛产业”,振兴“牛经济”,必须牵住科研“牛鼻子”。多年来,泌阳县在加强夏南牛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持续推动夏南牛新品培育,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建国家级夏南牛博士后流动站,建成夏南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核心育种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共建夏南牛产业发展研究院;计划引进国内最大的肉牛育种公司——河南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加大良种培育扩繁力度;新培育的“夏南牛无角新品系列”已启动申报。

做大做强牛产业,还要紧抓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按照“一核三区”的发展布局,泌阳以夏南牛产业园为核心,夏南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粮改饲种植示范区和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构建全链条生态循环体系。在饲养环节,推广牛舍标准化、饲料青贮化、管理数字化。在粪污处理环节,建设2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园区畜禽粪污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草牛粪田闭环生态养殖循环,成为当地绿色养殖的典型模式。

培优“科技牛”,养殖“绿色牛”,做强“产业牛”。泌阳县每年拿出2亿元夏南牛发展基金、50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和2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用于养殖补贴、龙头企业扶持、纯种繁育场建设等;发挥头部企业带动,累计投资82.4亿元,完成“一园、两线、两基地、两厂”建设,即夏南牛精深加工产业园、两条单班1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线、两个单体存栏亚洲最大的标准化肉牛育肥基地、年产8万吨肉牛精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

如今,一条集科研开发、种源供应、规模养殖、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牛产业,助推泌阳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也让越来越多当地农户过上致富“牛生活”。数据显示,目前,泌阳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98家,从事肉牛养殖人员达10万人,60%以上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坚持夏南牛全产业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力争2025年打造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国内最大的肉牛产业化集群,进而建成国内最大的牛肉产品中央厨房和商贸物流中心。”泌阳县委书记魏华伟表示,着眼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牛城”,泌阳坚持“三链同构”,不断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做好产业生态,聚焦一头牛做深做细做精高质量发展文章,奋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讲好新“菇”事加快建设“中国菌都”

自动化注射液体菌种后,一排排装满培养基的透明塑料瓶经空中传输带,被源源不断送进“出菇房”,通过自动抬升系统整齐摆进10层货架,设定好温、光、湿等最佳环境参数,开始生长……

在河南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生产场景令人惊叹,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内最大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鲜菇坊年产金针菇、海鲜菇、白玉菇等食用菌种1.5亿瓶以上,年产值7亿元以上。”

鲜菇坊是泌阳食用菌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代表。地处伏牛山、桐柏山交会处,森林覆盖率达52.65%,区域内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东西分流,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各类食用菌生长繁育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泌阳花菇因脆嫩鲜美的口感,享有“泌阳花菇甲天下”的美誉。

近年来,泌阳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锚定建设“中国菌都”目标,潜心打造集科技研发、种质培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国内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和全省食用菌“双改”试点县。

用好科研创新关键一招,激活食用菌产业发展动力。制定泌阳花菇国家标准,创造“大袋小棚立体”香菇种植模式,使袋料香菇生产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以上。2018年,泌阳挂牌成立中国食用菌院士工作站,去年成立全国首家“三物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吉林农业大学,聘请“食用菌院士”李玉及其团队开展食用菌的科学研究和关键高新技术开发,分别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优化、推广普及,花菇种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进行持续探索。

通过“引进式发展”集聚“规模红利”。招引国内最大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鲜菇坊,关联企业12家,年生产加工能力22万吨,培育亿健食品、泌花食品、嘉沁农业等龙头企业,奋力打造全链条食用菌产业集群;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园,聚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食用菌深加工基地”;深入推进食用菌产业与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生等产业的融合,让泌阳成为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讲好新“菇”事,做精做深强县富民产业大文章。数据显示,目前,泌阳县有食用菌种植农户5万多户,各类食用菌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化经营组织(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到20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11家,省级食用菌产业集群2个,创建省级食用菌联合体——泌阳县亿健食用菌联合体,建立国家级农产品香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45个。去年该县食用菌种植量达3.3亿袋,总产量48万吨,食用菌产业全口径产值突破100亿元,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立足泌阳食用菌资源优势,在一朵香菇上精耕细作,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奋力打造‘中国菌都’。”泌阳县县长朱东升说,下一步,泌阳将持续壮大食用菌产业集群,蓄力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和全国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让“泌阳花菇”成为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