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开区持续擦亮国家级经开区名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开区新实践——

三十而立从头越

《河南日报》(2023年05月10日   第T65版)

    产城融合,郑州经开区展现宜居宜业新貌。

    郑煤机建成全球最大的液压支架生产基地。

    宇通智能巴士“小宇”探索智慧出行。

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30个春秋。1993年建区,2000年获批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经过30年的发展,郑州经开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三强,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本报记者 王延辉 本报通讯员 魏书全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1993—202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30个春秋。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从1993年建区,到2000年获批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再到“而立之年”,郑州经开区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不懈奋斗,于曾经荒芜的沙土地之上“书写”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30年来,郑州经开区不断“长大”“变强”:规划面积从最初的12.49平方公里拓展到158.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1265.9亿元;人均GDP36万元左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万元,位居全省第一。以占郑州市2%的面积、2.7%的常住人口、不足2%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0%的GDP、9.1%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的税收收入、17.4%的财政总收入和四分之一的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三强。“春天的故事”,演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殷殷的嘱托”,掀开了郑州经开区跨越发展的时代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郑州经开区视察,提出“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

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推动‘三个转变’”“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为郑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发展勇登攀。郑州经开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激发出磅礴的发展新动能,

铺展开叠彩的时代新画卷,一张张“亮丽名片”叫响全国、享誉世界。

最是奋斗能致远。三十而立,更立潮头。

制造业立区强区——让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这是一片产业发展的热土,一个个项目“拔节生长”,升腾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春潮。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上,平均每57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2017年我们在郑州经开区种下了一棵树,现在,它已长成一片树林。”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深有感慨。

23条自动生产线、150台机器人、7台智能行车、30台AGV车……作为河南本土第一家数字化“灯塔工厂”,郑煤机结构件数字化工厂整个生产过程既自动又智能。“真没想到,这是世界级的水平!”参观者走进这里,不由啧啧赞叹。

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地、中国品牌日起源地,郑州经开区锚定先进制造业这一主攻方向,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让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曾经的沙荒白地已崛起为产业发展高地。作为全省十亿级、百亿级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郑州经开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68家、超百亿级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233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4家,世界500强企业54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外资企业106家,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了以生物医药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了以氢能及燃料电池、前沿新材料、专精特新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集群。

——在这里,汽车制造彰显澎湃动力。上汽、宇通客车、东风日产、海马4家整车厂,7家专用车厂,26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郑州经开区,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30万辆,占全省的70%以上。宇通客车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年跑出世界客车销量第一,5G无人智能公交车、智能巴士领跑行业新赛道;上汽郑州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产销汽车近140万辆,创造产值近千亿元,以整车厂、发动机厂为链主带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于此,成为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

从乘用车到客车,从工程车到专用车,从纯电动到氢燃料,郑州经开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趋势,布局新能源整车、储能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构筑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助力郑州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在这里,龙头企业担当“智造先锋”。聚焦地下装备、工程装备等成套装备,新兴智能装备、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坚定不移走品牌化、高端化、智能化路线,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个个响当当的制造业品牌从这里兴起:郑煤机是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装备让民族盾构装上中国“芯”,盾构机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订单超1500台,成为我国出口海外盾构第一品牌;郑州海尔建成全国行业内最大规模家用空调智能制造基地和全球第一家热水器“灯塔工厂”;作为重要的智能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富泰华年产值稳定在百亿级;四方达、郑钻精密成为超硬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这里,生物医药蓄势乘势勃兴。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体外诊断第一股”——安图生物就诞生在郑州经开区。目前,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其中一期项目已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业基地。

蓄势而发,乘势勃兴。立足安图生物、国药、华润、九州通、中源协和等现有龙头企业,聚焦体外诊断板块、高端医疗器械板块、医用新材料板块、前沿性医学板块等,围绕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基因测序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深挖产业链上下游,扩大规模、延链补链,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跨越式发展。

——在这里,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从达成意向到最终签约再到开工建设,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2023年4月8日,海尔郑州家族又添“新成员”——总投资20亿元的海立·海尔合资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郑州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创造了海尔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快纪录,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行业内最先进的数智化互联工厂。”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华刚表示。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郑州经开区坚持“项目为王”,扎实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擦亮营商环境“经开品牌”,以签约促开工、以竣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批又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不断夯实产业硬实力。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主体在制造业。作为河南省首家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区、河南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郑州经开区把握产业演进规律,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下转特刊66版)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