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课题组
南阳历史上曾是河南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乡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环境约束较强,其产业振兴路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南阳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巩固壮大基础产业,重点培育花、药、果、菌、茶五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24.07亿元,共创建1个国家级、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区域公共品牌33个。农产品初加工率73%、精深加工率20%,建成粮油制品加工、肉食、食用菌、中药材、林产品、果蔬、乳制品、酒业等八大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种养加多业并举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基于长期生产实践,因地制宜地选择特色产业并规模化发展,月季、玉兰、山茱萸、艾草、猕猴桃和香菇等生产规模均居河南省第一。西峡的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产业年综合效益2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三大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中国乃至国际香菇行业的价格调控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山茱萸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淅川打造以软籽石榴、杏李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集群,全县发展林果23万多亩,县域山区群众40%的收入来自林果业,以福森药业为代表的中药规上企业年产值占该县规上企业产值比重的三分之一。桐柏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推进“三茶”统筹发展,目前已有生态茶园逾16万亩,从业农民数万人。南阳各地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南阳市努力打造以农业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西峡以香菇加工为重点打造香菇全产业链,形成了涉及菌种研发,菌棒制作,香菇生产、加工、销售的庞大产业体系,农民全链条参与,全流程受益,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各县高度重视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广仲景宛西制药和福森药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牧原集团“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在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推进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匹配衔接,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在西峡,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形成了百公里猕猴桃长廊、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G208生态旅游画廊三条旅游经济带,在淅川,依托林果产业发展果园观光采摘,在丹江口水库沿线村庄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在桐柏,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理念,引导茶农把茶园建成景点,发展采茶体验园、茶主题农家乐等第三产业。
引导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种养业。在种养业领域,以牧原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将技术和数据等现代要素融入传统种养业,把现代生产要素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基础要素重新优化组合,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规模报酬递增,取得生产标准化和成本控制方面的领先优势。牧原集团以现代化的设施和成套智能装备开展工厂化养殖,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形成了包含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的完备产业链。建立了智能云平台,以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助推生猪产业向智慧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养殖取得了成本优势,在价格波动剧烈且具有明显周期性的生猪养殖行业实现了持续盈利。
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较早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全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几十年接续奋斗,将地方特色小品种培育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如西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农业标准化推进委员会,将农业标准化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为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产业建立了正科级规格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县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生产、技术、管理及项目建设等工作,促进了特色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引导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主体树立质量至上、守法诚信的经营理念,加强行业自律,营造了公平、诚信、健康的市场环境。通过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党建+产业”,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提高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
产业规模优势有待转化为竞争优势。南阳市各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经过多年培育,一些产业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但距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终端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不强。其次,部分特色产业规模大而不强,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现有的“水源西峡”“淅有山川”“桐淮农品”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足,部分产业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在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各环节由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碎片化经营,企业品牌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机制,虽具有较大的总量规模,还未实现真正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没有形成竞争合力。
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总体不足。牧原集团等少数龙头企业技术先进、实力雄厚,通过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并加强成果转化,拥有一流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是,产业体系内还存在数量众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经营主体,在种养环节,由于资金实力约束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为数众多的小农户仍然在使用设计标准低、配套简陋、成本低廉的基础设施,难以保障丰产稳产、抵御自然灾害;在加工环节,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仅能进行初级加工,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乡村产业内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的应用不平衡,差距较大。
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亟待加强。南阳市部分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已拥有成熟的出口渠道和较大的出口规模,但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一方面,缺乏自主品牌,尚未建立高效的国际销售网络。由于出口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市场品牌建设和销售网络建设滞后,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未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在国际市场缺乏自主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强,产品的国外销售依赖外商品牌和销售网络,利润微薄。另一方面,抵御各种国际经贸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俄乌战争的爆发给亚欧大陆航运物流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也造成了俄罗斯等国家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运输成本上涨以及结算货币贬值使当地部分出口企业遭受较大损失。在全球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分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须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规模、品质、效益上做文章
乡村产业发展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既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农情,也要有国际视野,既要注重补齐各种弱项短板,也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推进涉农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努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占有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注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首先,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和比重,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引进和培育技术领先、知名度高、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链主”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打造“雁形架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升级实施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其次,推进品牌标准化建设。在建设好现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内企业品牌建设的整体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通过发布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及加工规范,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范围内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销售,推进标准化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提高乡村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如新西兰政府成立了营销局对国内整个猕猴桃产业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并推出了“ZESPRI”作为唯一品牌,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任何果农以个人的名义出口销售被视为违法,经过严格的检测后,合格的产品才能贴上“ZESPRI”商标销售到世界各地,使猕猴桃产业真正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新西兰猕猴桃迅速占领欧美和亚太市场,新西兰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出口国。
强化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以工业化理念改造乡村产业。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城市制造业可以实现工业化,那么在乡村产业领域,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单位要素的产出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报酬,也可以实现工业化。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乡村产业重构生产要素组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得深入推进乡村产业的工业化改造成为可能。涉农企业家是乡村产业工业化改造的骨干力量,要重视发挥企业家才能在优化要素组合中的作用。
以工业化理念改造乡村产业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土地、水资源等稀缺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在种养业环节,应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自动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如山东潍坊寿光建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智能温室大棚,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蔬菜水果主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一年多熟,莴笋等蔬菜一年可以种植七轮,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在加工环节,要努力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转型,采用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现代物质装备,提高精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价值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在流通环节,应大力发展数字电商,鼓励发展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和直播带货等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在销售环节,应推进二维码溯源技术广泛利用,增加对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和忠诚度。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的示范推广,消除农民传统小农意识,推动农民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型,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数字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鼓励第三方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满足各类经营主体的使用需求。
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依赖日益加强,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也使得全球竞争加剧,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首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突破了市场的时空界限,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大、最彻底的买方市场,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国内国际市场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产业自身能供给什么,把满足国内国际消费者需求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其次,提升我国乡村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应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开展ISO、GMP、HACCP等国际通行体系认证指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GAP等国际农产品标准认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升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农产品出口规模,推动乡村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最后,培育乡村产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出口企业的外贸政策和跨境电商政策专项培训,引领出口企业用好各种金融保险工具,积极应对出口贸易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充分运用RCEP优惠贸易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安排,拓展出口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建设和保护意识,鼓励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出口效益。构建链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建立更紧密的产销衔接体系,减少流通环节中的物质损耗和时间损失,使乡村特色产品能够出村进城,走向国际市场。
课题组成员:李定宇 孟向东 贺新 执笔:吴乐(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