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洛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西工区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超历年总和

《河南日报》(2022年11月24日   第03版)

□田宜龙 吴云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洛阳市西工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洛阳市委部署要求,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超历年总和,创新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图景,为洛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了“西工力量”。

创新发展新速度

产业园里奏欢歌

在洛阳智能科技产业园,千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加油机器人正在调试。智能防爆机械臂、云平台数据终端管理、远程可视监控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让这款产品一经投放,就获得业内高度认可。

“目前产品已经在新疆、四川、广西等地试用推广,保守预计也有百亿级的市场前景!”公司负责人刘玉信心满满地说。

从今年8月份入驻,到当下产品投放市场,千歌机器人的快速成长,彰显了智能科技产业园作为创新产业“加速器”的支撑作用,也让刘玉见证了大力发展创新产业的西工速度。

在中鑫电机洛阳有限公司,事业部负责人郭洁高兴地说:“我们研发的磁悬浮高速电机半个月前已发往鞍山,客户反馈效果非常好。目前经开区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规模化生产指日可待!”

磁悬浮电机具有无噪声、无磨损、高速度、免维护等多种传统电机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广泛用于重工业、精密加工、污水处理、航空航天等领域。从去年10月份入驻园区开始研发,目前公司已经在一些重大项目中标,百亿级的市场前景触手可及。

走进大鱼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迎面墙上的荣誉牌和合作商标识,显示着企业的实力。作为一家工业外观缺陷检测AI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大鱼视觉产品的终端客户包含了华为、小米、OPPO、联积电子、中兴等电子产业巨头,60多项专利,使产品具备了“国内首创”“替代进口”的市场认可度。

“以前用人工检测电子屏,半小时完成一片,而且很容易出现纰漏。用大鱼视觉的设备进行检测,一小时能完成1000片电子屏的检测,精确度、误判率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大鱼视觉技术总监宁江坤说。

“抓住了电子信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风口,公司销售额持续增长,净利润上升170%,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未来,我们将拥有100多项的专利,产品竞争力会更强!”宁江坤表示。

“目前智能科技产业园创新型企业近60家,涵盖了工业视觉、智能算法、芯片设计、智慧城市、智能装备、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多个领域。”西工区科技局负责人说。

在凤凰谷产业园,1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工业多层厂房建成投用,围绕智能装备上下游产业链,特安一凯高端轴承、上海北弗变频自动化、南意测控煤矿设备综合自动化等一批科创企业入驻生产。

“南意测控的产品主要服务于大型矿山的数字化、智能化,目前已成功与晋能控股、中煤新集等重点企业合作。我们将进一步致力于减排、节能、低碳的研发,让产品为绿色矿山助力。”南意测控负责人王双喜说。

落实省委市委战略部署

高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增长

今年以来,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西工区委认真落实洛阳市委“三项重点工作”,提出创新发展的“1272”工作举措,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1条主线”,聚焦创新载体和创新引领型企业“2个重点”,深入开展创新载体提档升级、创新主体扩量提质、创新平台培强育优、创新项目提速增效、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创新人才“筑梦西工”和智慧西工建设“7大行动”,全力打造全市青年创新创业核心区、创新要素集聚区。

截至目前,该区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去年全年新增数量的1.5倍,年底前有望实现总量翻番,全年新增数量有望超过历年总和。新组织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较上年增长167%,增幅为历年最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西工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契合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也将以更快的发展步伐,展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生动实践。”西工区委书记王进说。

在西工硅巷数字经济科技产业社区,目前已入驻注册企业1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1家。

“沃客公司今年6月份荣获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称号,8月份获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融合创新中心,9月份自主研发的产品获得华为鲲鹏技术认证,上周刚刚和中船双瑞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洛阳沃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鸿振说,“公司80多项的自主知识产权,奠定了行业地位和市场实力!”

西工区工信局负责人说,“未来,西工硅巷数字经济科技产业社区将聚焦聚力发展数字经济‘风口’产业,加快打造全市‘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新标杆、创新资源聚合新高地、青年人才创业新‘硅谷’。”

创新载体不断扩增,创新主体全面倍增,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发展动能持续壮大。创新引领,正在为西工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科学规划、全区统筹、特色突出、整体推进为原则,西工区围绕中心城区和经开区“两大板块”,推动创新“大载体”和“小载体”协同发力,点上出彩、面上成势。

——高水平发展经开区创新“大载体”,加快建设凤凰谷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君融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特色“风口”产业正加速集聚。

——高标准建设科技产业社区“小载体”,建设洛阳智能科技产业园、洛阳生命健康科技产业社区、西工硅巷等,截至目前,全区新入驻优质科创企业150家。

——高质量培强育优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1个,其中省级创新平台5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建成国内最大的生物酶催化数据库平台、洛阳首个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平台。

实施创新创业“五大工程”

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栖枝。创新载体的打造,集聚了创新产业,也吸引了创新人才。

大鱼视觉的产品外观设计师王雄,是从深圳一家知名设计公司回来的。因为他的加入,大鱼视觉的外观设计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得到好评。

千歌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刘玉,曾经在德国、上海工作多年,最终选择在西工创业。

“根在河洛,家在洛阳,现在这里具备前沿产业发展空间,适时回归可以满足事业家庭双需求。”刘玉说。

在智能科技产业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不足35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北上广深回归的优秀人才。创新载体的打造,让心怀梦想、情系家乡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理想和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创新载体的打造,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上下游合作、园区与园区之间产业链延伸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智能科技产业园,千歌机器人借助中科寒武纪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研发和算力支持,装备了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中科驰睿刚刚签约落地,其AI边缘计算产品就已经用到了京师睿道的智慧教育项目上。中鑫磁悬浮电机、GMP的肿瘤早筛试剂盒等产品,在智能科技产业园里完成研发和中试后,即将在经开区开始规模化生产。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西工区出台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实施包括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健康服务、配偶就业等人才政策“金十条”。首批认定的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260余名,奖励资金800余万元。建成青年人才公寓56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600套,为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创造条件。

制定打造全市青年创新创业核心区行动方案,实施“产业平台聚才、就业创业促进、青年安居保障、社交消费赋能、活力西工提升”五大工程,鼓励创新人才“筑梦西工”。设置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培育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创新载体平台给予大力支持。

“西工区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创新精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设活力西工、智慧西工、幸福西工,在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更加出彩的西工篇章。”王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