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育新动能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河南日报》(2023年01月25日   第04版)

□李红见

日前出台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作出部署,要求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今年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向。

成效初步显现

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层次、集聚化程度明显提升,新动能培育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增强。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任务完成,形成了布局合理、职能清晰、协同高效的科研院所体系。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新建7家省实验室、15家省产业研究院、28家省中试基地、12家省创新联合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2022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11.1亿元、增长24.9%。二是产业提升和集聚势头明显加快。全省产业提升效果明显,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在一些国家重大工程中,“河南智造”的贡献更加突出;“百千万”亿级产业集聚培育工程进展显著,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加快。三是创新主体更具规模和活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四是重大项目落地见效。超聚变服务器产值突破230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一期投产在即,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五是数字赋能作用持续增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新增智能工厂185个、上云企业3.6万家。

短板与不足

我省尚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新动能培育任务仍很艰巨。一是创新支撑力尚需提升。与发展现实需要相比,河南整体经济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仍然相对不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仍需加强。河南研发投入与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占全国不到4%,仅是广东的四分之一多点。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在中部也相对落后。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中部首位的地位不匹配。二是“头雁引领效应”不够突出。对标全国其他先进省份,河南产业培育上缺少“头雁”带动,产业“链主”、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数量相对不足。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榜单,河南共有11家企业入榜“2022中国企业500强”,且以传统产业企业为主;有2家入围“2022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且名次相对不高;没有企业入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三是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布局同质化且相对集中,存在产业重复规划建设问题。产业结构相似度高,现代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没有体现区域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产业互补性不足、协同发展不强。四是创新生态尚需优化。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够顺畅,鼓励创新的氛围仍不够浓厚,企业发展中仍有一些政策性、人为性障碍,创新生态仍需持续优化。

培育重点

未来一段时期是全省新动能培育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加快新动能培育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对此,应深入贯彻省委重大战略决策,落实今年两会会议精神和相关部署,以持续发力新动能培育推进河南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培育。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围绕河南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积极对接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做优做强省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完成新增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新建智慧岛预期建设目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一是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链群转型升级。二是持续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集中资源要素,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紧密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聚焦攻关未来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筑牢未来产业技术底座,贯通未来产业关键链条,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高质量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以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为目标,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身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高的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鼓励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建设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利于促进创新发展健全的政策法制体系、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支持体系、坚实的综合保障体系。加快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快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