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不搞仪式、没有合影、不再集中发放……今年,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呵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洛阳各级工会共筹措助学资金1653.38万元,“悄悄”发放给7136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据9月17日《工人日报》)
以开启“静音模式”为标志,洛阳市各级工会向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的操作越来越低调,越来越隐匿,彰显了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传递了人性的温度,在细节上充分照顾和尊重了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感受,既呵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达到了雪中送炭的目的。
家庭困难是一种隐私,保护这种隐私信息是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工会组织或其他主体在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过程中,会接触或使用受资助者的家庭困难信息,如果资助主体过于高调地开展资助活动,甚至设计专门的环节公开宣传、展示资助情况,就让受资助者的家庭困难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处于一种公开透明的状态。对此,或许有些受资助者会不以为意,不往心里去,但有些受资助者会认为隐私被泄露、尊严被冒犯,会感到很不舒服。社会应该看见这种需求,正视这种需求,尊重这种需求。
实际上,不少高校已经做出了积极示范。目前,高校普遍摒弃了要求学生上台演讲、提交证明甚至公示贫困学生信息的做法,不再公开调查学生的贫困情况,而是改由学生自行承诺家庭状况、私下提出资助申请。有的高校通过大数据监测学生的食堂消费情况,再结合其他信息,评估筛选出家庭困难的学生,继而把补助款悄悄地打进学生的饭卡里,或给予学生其他形式的资助。高校的隐形资助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留足了“面子”,既体现了资助的人性,也兼顾了资助的科学性、精准性。
隐形资助理应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潮流和共识,“静音模式”理应成为资助困难群体的常规操作。资助困难群体不需要敲锣打鼓,不需要说出来,不需要晒出来,不需要让受资助者“露脸”。相关资助主体都应该进一步完善优化资助机制,砍掉那些有可能泄露受资助者隐私、伤害受资助者尊严且非必要的程序,让资助行为以更隐秘、更温暖、更符合困难群体需求的方式聚焦受资助者的实际困难,让“静音模式”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