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本报通讯员 刘禾
“师傅,面够吃不?不够吃了我再给您下点儿。”“师傅,尝尝我自己做的腌萝卜、腌辣椒,免费的!”1月11日上午11点多,西峡县丁河镇二旦卤拼农家菜馆里坐满了食客,老板于富海一边炒菜、上菜,一边与食客打招呼,忙得不亦乐乎。
于富海的卤菜馆紧挨着312国道,来这儿吃饭的不是卡车司机就是乡亲邻里,用于富海的话说“都是出大力气的人”。每次做饭,他都会把量加大一点儿,生怕客人吃不饱,还总会做些可口的小菜,给客人品尝。一来二去,他的菜馆以平价、实惠在周围小有名气。饭店生意好了,于富海的脸上便时常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换在几年前,我是咋也笑不出来的!”送走一拨又一拨的客人,于富海终于腾出空,坐下来唠唠自己的故事。今年46岁的于富海是西峡县丁河镇简村人,2015年,他的妻子周丰芹不幸罹患癌症,原本在外地开饭店的于富海毅然回到老家陪妻子抗癌。3年多时间,妻子经历多次大手术,他放弃事业、散尽家财、不离不弃,花费60余万元给妻子治病。2018年,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当亲朋劝说他放弃治疗时,这个倔强的汉子却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不管。”然而,2019年,妻子还是离开了他,留下了一双还在上学的儿女和10多万元的外债。
没工作、没家庭,一双儿女无人照料,于富海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就在于富海茫然无措、自暴自弃的时候,扶贫政策“送上门”,在绝境中拉了他一把。
“那时候我的帮扶人是南阳市检察院的贾祎赤,他几乎每天都会来我这儿,劝导我,让我尽快振作起来。”于富海回忆。为了挽救这个家庭,当地政府联同帮扶单位在辖区企业给他找了份开叉车的工作,每月三四千元工资,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带去了希望。“当时,大到孩子上学、产业奖补、住院就医,小到水费电费、米面粮油,各项政策送到家门口,这些帮扶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党和国家掏心掏肺地对咱,咱不能让这颗心掉地上,该干还得干!”于富海告诉记者。
不到一年时间,于富海家成了简村第一批摘帽的贫困户。附近西坪村村民彭均娟被他重情重义、不顾一切救治妻子的事迹感动,2021年,两人重组家庭,生活逐渐平稳起来。
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各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陆续推出,这给于富海创造了新的机会。“我找到驻村第一书记邱文炳,告诉他我以前是开饭店的,有经验、有技术,现在想重操旧业,但是没本钱。邱书记一听,把这事放在心上了。他找到银行,以扶贫小额贷款的形式帮我贷了5万元钱,这才有了现在的卤菜馆。”于富海说。
为了让他的餐馆尽快走上正轨,当地干部群众把他的卤肉当作地方特产带给亲朋好友,掏钱的时候总会多给一点儿。这点点滴滴的爱心,给于富海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靠着诚信经营和好手艺,卤菜馆生意越来越好,附近来往的车队在这里定点吃饭。于富海还钻研出铁锅炖大鹅、酱大骨等“当家菜”,靠着这个小菜馆,家里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能挣6万多元钱。
现如今,于富海的儿子已经就业,女儿上初中,妻子勤快能干,家里不仅有餐馆,这些年还陆陆续续种了2亩猕猴桃、1亩梨,每年家庭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于富海常说:“多亏党和政府拉了我一把,不然真不知道生活会是啥样!”他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自己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未来只有更加努力奋斗,才能对得起这数不清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