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业近期发生的种种传播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人的体验、感受,乃至社交与自我呈现的需要,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本报评论员 于晴
各地文旅有多拼?“卷王之王”当属河南。最近,各地文旅业花式整活儿让人目不暇接。但真正让游客直呼“上大分”的操作,还在脚踏实地塑造良好的旅游体验上。这两年文旅市场的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过去,人们眼中的景区,或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或是历史的厚重遗存。如今,人们心中的“5A景区”,可以是坐上高铁去淄博吃一次烧烤,去贵州台盘村看一场“村BA”。其中的奥义在于,通过景观或者说是旅游场景,塑造了一种氛围感、一种美好的体验。简单来说,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游客去哈尔滨,真就只是为了玩雪?显然不全是。
联想此前的文旅热点,如果说淄博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气,特种兵旅游火的是没有售价的青春,Citywalk火的是慢节奏的悠闲,那这次哈尔滨“出圈”,火的便是冰雪中的人情味。
东北人热情豪爽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了更具象的解释,成为东北旅游继冰雪元素之后,新的文化符号。这也和《致哈尔滨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呼吁的内容相符,“人人都是城市温度传递者,人人都是城市荣誉守护者,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代言人,人人都是城市美景推荐官”。
我们还会发现,文旅正在与社交媒体深度绑定,激发游客出行意愿的触点越来越小,一顿美食、一场音乐会,都能促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游也从单纯的“俯察品类之盛”,变成了带有社交属性的活动。“美图+短视频+玩梗”,在社交媒体上,人际交流中的温情与善意得以传播和放大。在文旅业近期发生的种种传播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人的体验、感受,乃至社交与自我呈现的需要,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从2023年跨越到2024年,文旅市场新词儿层出不穷,可我们会发现,城市温度、城市气质等拟人化的表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对某个城市旅游体验的描述中。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思考,文旅市场虽然迭代极快,但底层逻辑可能就俩字:真诚。
文旅是一篇关于“人”的文章,谁能抓住游客的心,谁能让游客留下一句“好玩”,谁就赢了。
就像这两天网友对河南文旅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劝”。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以消费者为导向,把我们“老家河南”的人文历史嚼烂了、消化好了,创造出的文旅精品,才会成为河南吸引力所在,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