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历百年 乘风破浪谱新篇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的强校强师强生梦
《河南日报》 (2024年01月30日 第 11 版)

  《钧瓷》艺术展示。

  社团活动。

  第二体育馆。

  学校全景。

  □李树华 崔小胜 贺欣欣

  一个世纪前,杰出校友党继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一个世纪后,杰出校友葛冬冬为科研事业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他们都成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济源一中”)无数学子追求理想的人生楷模。多年来,济源一中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办学理念,持续强校强师强生,实现了学校的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为济源乃至河南贡献了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

  三次跨越 见证强校梦

  穿越百年烟云,见证世纪沧桑。教育初心不改,强校之梦不息。济源一中始建于1926年,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学校,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在济渎庙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占地110余亩的文昌路校区建成投用,完成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2004年,总投资3亿元、占地515亩的36规制济源大道校区竣工投用,其规模和设施全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2012年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该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校师生勠力同心,务实重干,砥砺奋进,开启了学校第三次创业之路。

  愿景园、梦园、莲园、畅想园、济源历史文化长廊、梅兰竹菊小品等校园文化景观随处可见,人文美景怡情励志;设立教育发展基金,筹集社会资金,建成综合楼、育田数理探索馆、明忠体育馆、地理苑、地理探索馆、智能图书室、美术馆、家风家训馆等场馆,成为于无声处时时影响人、塑造人的特殊课堂。学校深化教学研究,狠抓常规落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原名校。202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标志着第三次创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十余年风雨兼程,济源一中先后成立国际部、初中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教师600余人、学生8000余人的六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学校走上国际化、集团化、多样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办出“大教育”,被清华大学等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批河南省多样化发展示范校、河南省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校等百余项省部级殊荣,见证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

  从济渎庙到文昌路再到济源大道,从初建到壮大再到腾飞,济源一中近百年厚重积淀,一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烽火连天之时赓续文脉,在民族复兴之际挺膺担当,这些都无声见证着济源一中虽经百苦历千辛却矢志不渝的教育初心和责任担当。

  团队崛起 见证强师梦

  1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河南省共有10位中小学班主任展示交流活动案例被评为典型经验,济源一中田俊江老师的案例名列其中,是济源首次且唯一入选的案例。

  十余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师能提质工程”“名师团队工程”,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师能提质工程。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加强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本着“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的原则,实行“师德筑基”“书房计划”“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科研助力”“平台建设”等措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各类教师发展平台互为补充,教师发展形式多样有效,教师发展成效显著,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了师资保障。尤其是,学校建立把关题团队、专业命题团队,开展解题大赛、教师说教,成立20余个省市级工作室(坊),引领带动全校全市教师专业发展,极大提升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名师团队工程。学校高度重视名师团队建设,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一批教师成长共同体,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和学术影响力享誉省内、辐射全国,成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闪亮品牌。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韩玉奎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主持人,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路径,出版专著《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济源一中多样化特色办学的校本实践》,从理论和实践层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全省普通高中提供多样化发展经验和借鉴。

  影视课程工作室研究成果《三阶九梯德育影视课程育人17年》2023年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济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主持人王晓琳被评为2020年度河南省最美教师、正高级教师。

  8+1工作室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草根”团队发展成为指导100余个基地,带动5000余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全国知名班主任研修平台。主持人秦望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最美教师、省“十佳”班主任、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骨干成员王磊通过2023年省班主任工作室考核且获得“中原名班主任”称号;黄磊被确定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一批工作室成员成长为省市优秀班主任,也成为济源市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对全市乃至全省班主任队伍建设起到辐射推动作用。

  郑小艳、黄小国主持中原名师工作室,带动全省中小学音乐和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已成长为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宗星星带领学校女篮南征北战,摘金夺银,助推全市乃至全省篮球事业发展,其工作室2023年被省体育局认定为“金牌教练员工作室”。

  目前,学校拥有正高级教师、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省名师、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名师团队不断壮大,见证着学校发展的坚实步伐。

  五育并举 见证强生梦

  葛冬冬,斯坦福大学博士,重大项目主持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1992级校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成果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平,受到人民网专访。任梓嘉是2020届毕业生,去年入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年度牛津大学访问生项目名单。2012年以来,学校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近百人,为社会培养各类优秀毕业生2万余人……这些都是济源一中育人育才、贡献社会的缩影。

  多年来,济源一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多样化发展之路。

  ——德育为先。学校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编制德育规划,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清廉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德育活动,举办德育论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德育活动,“三礼”(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智育为重。学校聚焦“三新”改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素养提升、高效课堂打造、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初高中贯通式教育共同体打造、科学教育行动等工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体育为基。学校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梯队,女篮、田径、乒乓球等项目已立足全省,走向全国。近年来,6名高水平运动员被清华北大录取,彰显出“体育兴校”建设成效。

  ——美育为要。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举办美育节,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清廉书画展等活动,艺术团80多个节目在省部级展演中获奖,提升了校园艺术品位。每年有一批优秀学子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顶尖院校录取。

  ——劳育为本。设立劳动周、科技周,实现研学旅行常态化,开发出一系列综合实践精品课程;持续开展“社团文化节”,打造出技术与探索社团等省级优秀学生社团品牌;建立3D打印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知行园以及济源科技馆、济源市气象局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济源一中如何书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与担当,书写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成为济源一中教育人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未来,济源一中将继续站在时代潮流前列,坚持五育并举多样化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日报专版 11筚路蓝缕历百年 乘风破浪谱新篇 2024-01-30 2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