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是新形势下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河南应主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全力构筑竞争新优势。
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
文化大数据体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不仅是基础资源的储备,更是贯穿生产加工、内容传播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核心要素,它是推动“两侧四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河南要充分发挥“一带一核三山五区”的地域优势,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前瞻的广电5G网络和高效的互联互通平台,打造专属的文化专网,加速文化大数据在不同主体、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不同层级之间的开放共享和协同治理。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为强大支柱,聚合省内外算力资源,为广泛的文化场景提供精细化服务。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河南中心文化大数据云平台为核心,统筹数据的传输交易和内容的分发服务,创新文化领域数字化工程,扩充数据库成果。以河南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带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依据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省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名录以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清单,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新兴业态、消费场景、城乡融合的“落地生根”。利用技术手段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和数字文创的开发,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加快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黄生态廊道、古都古城风貌再现工程、大遗址文化旅游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形成场景化、移动化、智慧化的客户服务矩阵。全面发展旅游演艺、剧本娱乐、网红打卡地、深度研学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塑造成为识别度高、传播度广、美誉度佳的研学旅行品牌,将《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穿越德化街》作为新场景演艺的样板工程,提升旅游演艺的数字化水平。深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体验,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呈现乡野景致、村落古韵、民俗活动等,共创共建共享城乡互动的新空间、新趣味、新时尚。
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质量
加强优质文化内容的数字化供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以数字化形式活化传承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河南应完善创意激励机制,鼓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通过高清直播、虚拟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方式提供深层次、多视角、高品质的新型文化服务,激活文化设施的创造潜力。探索并建立公共文化需求与数字化供给的对接机制,精确掌握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需求,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推动文艺、文旅、文教、文博、非遗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组织与协调机制,细化数字文化内容和安全管理的条例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河南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普及性和实效性。
强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供求科学平衡、质效并重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层次结构,促进人才增量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存量的持续增强。突出人才改革意识,着力打破与数字化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数据文化要素市场培育、智能技术攻关、创新集群孵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人才激励的新思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人才评价的新路径。通过政策衔接、横向联动、纵向协调、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扩充文化数字化骨干节点和基层网点的人才力量,实现人才配备的全覆盖。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理论研究、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色智库等方面开展纵深合作,加强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打造“高精尖专能”的人才队伍。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批准号:2023ZT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