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14日 第 04 版)

  □李 成

  守岁作为风俗,起码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早在晋朝周处的《风土记》里就有明确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其起源当比这更早。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意义就在于“辞旧迎新”,春节又俗称“过年”,“天增岁月人增寿”,焉能不欢喜!过年最重要的一天也就是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令人激动!这样重要的时刻,当然不能“平平”放过,之前要“相与馈问”,要“酒食相邀”,届时还要守着——一分一秒,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见证这一美好的时刻,因此有“守岁”这一习俗的产生,且“异地皆然”。

  古今守岁诗所在多有。南北朝时期的梁代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也以《守岁》为题:“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仿佛是此诗的一种回应,唐初诗人杜审言有《守岁侍宴应制》,中间两联写道:“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可以想象当时的景象。这写的是宫廷,他的孙子杜甫写的是民间守岁情景:“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所谓“椒盘”即盛椒的盘子。古代习俗,年节之时,以盘盛椒,将椒撮点于宴席酒杯中,而“盍簪”意谓朋友聚会。杜甫这首诗把守岁时朋友们相聚欢饮乃至不拘形迹的快乐情形,生动地传达出来了。

  我第一次听说“守岁”一词,大约是五六岁光景。逢到大年夜,吃过年夜饭,最急不可待的是向父母讨压岁钱。父亲说压岁钱要到守岁时再给。“压岁”和“守岁”是相互呼应的,实际上就是对一年岁月的祝福——祈愿新一年平平安安,健康成长。于是就安下心来等待。大人们早为我们准备了玩耍的东西:灯笼和鞭炮。那一晚每个孩子手里都提一只灯笼,蜡烛在里面熊熊燃烧,每只灯笼都是一团温暖明亮的光,我们提着它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像夏夜里自带光亮的萤火虫,很快汇集成一大群,在村巷里游荡,所到之处,形成一条光的河流,一边游,一边唱着歌谣:“过年,过年!欢喜过年!”几乎跑遍了全村每个街角,女孩子们退场,男子们大玩鞭炮,不断从衣兜里摸出零散爆竹,还有一些二踢脚,“噼啪噼啪”乃至“轰隆”“嗵嗵”,发出各种声响,在这个无星无月的冬夜,显得特别响亮。最终引来了正式的“开门鞭”,一挂接一挂,一家接一家,接连地炸响,像大锅炒爆了无数热豆,响成一片,高潮迭起,把除夕的喜庆热闹推至高峰。

  放完了开门鞭,家里所有的灯都打亮,连茅房、柴房也不例外;早年没通电,那都点上煤油灯、蜡烛,到处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坐桌前,嗑瓜子、吃花生、品糕饼,也喝着山茶香茗,彼此祝福,共话来年,家长——一般是做父亲的走过来,手里拿着红纸包,递给家庭每一个成员,是为压岁钱;一边颁发,一边还送上祝愿。父亲给我的祝语当然就是“好好念书,新年更上一层楼”。压岁钱拿到手,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拆开看有多少,如果比去年还多,自是喜上眉梢,即便和去年一样,也感到踏实,心中盘算开年买点什么。接着继续吃零食,或听父母讲有趣的故事,有了电视后,当然是看电视节目,将春晚看到散场还要看点别的节目。母亲又准备明天的重要早餐即吃“元宝”——五香茶鸡蛋,将鸡蛋用香料加酱油煮好捞出,一剥二十多枚,有时我们也加入帮忙。很快到了夜里一两点,一心守岁的还在继续守着(所以“守岁”也有“熬年”一说),实在熬不住的告退就寝,这样的除夕夜,往往还真让人留恋不舍。

  就是到了这一刻,还有人不忍去睡,还在守着哩,那就是村里的一些半大小子、青壮年汉子,他们聚在一起,除了燃放特制的大爆竹——我们把它叫作“雷碗”,每个都如炮弹一般炸响,放完后仍然意犹未尽,那就开起牌局。一年忙到头,好不容易坐下来,似乎不打几场牌,不输赢几个小钱,不在牌场上大呼小叫一通,还真叫没有尽兴,这是难得一次的痛快淋漓的活动,大约也算一种别样“守岁”吧。如果有谁在乡村生活过,这样的大年夜,哪怕只过过一次,也会终生难忘吧。

河南日报中原风 04守岁 2024-02-14 2 2024年02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