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世界六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至今。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历史文脉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李慧娟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充分彰显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南要积极推动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全面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守护根脉,活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一是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河南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实施二里头、殷墟等一批重点考古项目,从河南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之光,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三是积极构建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系统保护、传承、利用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把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和改善人居环境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四是深入挖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高质量推进博物馆群落建设,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让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持续出圈出彩,向世界展现新时代河南风采、中国形象。
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书籍是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大力实施中原文脉工程,加快编纂出版大型中原历史文献丛书《中原文库》,绘制中原历史文化图谱,集中展现影响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思想文化成就,为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权威性、基础性文献资料。二是持续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聚焦“今、古、人、事、物、书”,重点开展夏商文化、姓氏文化、古都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中原文化研究,系统阐发其中蕴涵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推出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精品力作。三是认真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兼具艺术性、趣味性的优秀普及读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中原文化、中华文明故事,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为全社会提供丰沛历史文化滋养。四是编辑出版“中华文脉丛书”海外版,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谱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以文载道,以艺弘德。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培育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做好“引育留用”,培养“台柱子”“名角儿”,努力造就一批文学、戏剧、书法、摄影、美术、杂技、民间文艺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文艺大师,打造一支崇德尚艺、阵容强大、特别能战斗的新时代“文艺豫军”。二是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延续历史文脉,描绘时代气象,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开拓文艺新境界。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办好“文艺进万家”“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百戏进百乡”“到人民中去”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四是积极举办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豫剧艺术节等主题文化活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网络文艺“出海”,持续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
对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文化,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史,文化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脉,勇担历史使命,创造时代新文化。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