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药材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系

澎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第 T09 版)

  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深入基层进行技术帮扶。

  □本报记者 曹萍 本报通讯员 周红飞 李娟

  二十年,一粒种子诚心播撒,如今已长出亭亭华盖。

  二十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如今已成为翩翩少年。

  二十年,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以拳拳之心,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殷殷为民。

  从2003年到2023年,二十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传承河南农大“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基因,中药学专业始终与中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立足于中药产业的源头——中药材栽培,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品种选育、质量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深耕细作”,以中药材生态种植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为主线,以高水平社会服务为特色,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根本,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河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河南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贡献了农大力量。

  聚焦产业需求

  提升学科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让中医药的“中”味更浓、“医”效更好,离不开中药学学科。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创新,从创新成果到产业转化的全方位支撑。

  20多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与时俱进,聚焦产业所需,在服务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学科亮点不断凸显。

  2023年11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中医药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河南农大参加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共同祝贺中药学专业教育走过20年。

  在校友交流活动中,近百位中药学专业校友聚在一起,大家忆往昔、聊未来,现场气氛热烈、温情满满。如今,他们都活跃在全省及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领域,很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累累“硕果”的缩影。

  时间回到20多年前,2002年《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相继颁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现代化成为业界共识,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提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紧抓机遇,顺势而为。2003年,已在中药材领域有一定积淀的河南农业大学,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学为依托建立中药材系,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生。

  经过农大中药人的接力传承,目前学科已形成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中药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中药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成为河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2023年,中药学学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科研水平持续提升。聚焦产业难题,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围绕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开展野生资源保护与引种驯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关键种植技术集成、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研究,选育和鉴定了丹参、地黄、紫苏、山药等12个新品种,推广了“粮—药”间(轮)作、“两压法”育苗、丰产修剪、密植条播、高垄深沟等20余项特色关键生产技术,解析了怀山药、怀地黄、卫红花等中药的品质形成机制,建立了地黄、菊花、紫苏等15种中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定体系,推动种子种苗生产的标准化和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先后发表论文486篇,出版专著2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2项。

  ——师资队伍日益加强。现有团队成员28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青年教师10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养高,科研能力强。先后荣获河南省中药材行业十大领军人物、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标兵、文明教师和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10余项省级荣誉;获得河南农业大学巾帼标兵、师德标兵、文明教师、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20余项校级荣誉。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第二课堂,建立“知行本草”创新创业平台,举办每年一度的“弘农文化节”和“菊花文化节”,为中药产业输送实践创新型人才。目前,中药学专业已为我省输送中药农业类专业人才1100余人,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2000人次,现场技术指导培训药农10余万人次,已经成为我省中药农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与产业发展同行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河南是中医药大省,但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系自诞生之日起, 就肩负起用科技力量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助力打造县域中医药产业品牌,让更多道地药材香飘四方。

  “手把手”教技术扶植一个个农户脱贫,培养种植带头人作为“头雁”带领全村致富,携手县级政府优化布局整个中药材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二十年来,中药材系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延伸升级”,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了由一家一户的产业扶贫到一乡一县的产业振兴,让更多成果技术“落地成金”,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

  在虞城,在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团队集成推广了“小麦—紫苏”间作模式、“玉米—苏败酱”轮作模式,实现一块地上收粮又收药;研发推广了中药材“轻简化栽培”和“生态栽培”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积极推动虞城道地中药材河南省地方技术标准制定,帮扶当地认证“虞紫苏”“惠楼山药”等一批省级虞城道地药材品种生产基地,推动当地中医药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方城,团队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中药资源调查、新品种选育、引进、种植与加工等深度合作,成功打造了一批以“裕丹参”和“艾”为代表的方城道地药材知名品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哪里产业发展有需求,哪里就有农大中药人的身影。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依托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55个社会服务项目,团队教师足迹遍布中原大地,先后深入虞城、嵩县、方城、禹州等30多个县市进行技术服务,每年下乡培训中药材种植带头人5000余名,累计帮助带动数万家庭实现脱贫。

  从冬到春,从夏到秋,豫东平原的紫苏,伏牛山的连翘、丹参、柴胡、金银花、黄精,大别山的牛至、苍术……遍布全省各地飘着阵阵药香的广阔药田、日益壮大的中医药产业,见证了他们的辛劳和奔波,也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礼物。

  坚守初心使命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身处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河南,农大中药人深知肩头的重任和使命,二十年来,从开创者到接棒者,始终坚守为民情怀,情系“三农”、埋头苦干,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默默奉献。

  高致明教授是中药材系最初的“创业者”之一,2022年年底在62岁时因病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中医药事业。但是,豫西山区的沟沟壑壑不会忘记他、他帮扶过的无数农户不会忘记他。

  作为河南中药学领域的领军人,高致明将毕生心血都投入河南道地中药材研究,让广大豫西山区贫困户依靠中药材种植脱了贫、致了富,被老百姓亲切誉为“八百里伏牛山上的‘点金师’”。高致明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登上“中国好人榜”,并荣获河南省第七届道德模范。

  李连珍是中药材系的系主任,如今,她从前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不负众望,带领中药材系加速前行。

  在中药材系成立早期,李连珍参与了中药学新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撰写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药药理学等6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开设相关实验课,编写相应教学文件,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和依据,为新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多年来,李连珍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学科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获批建设“河南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药学学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李连珍常年在基层奔波,不仅给大家做培训、讲技术,还利用自己所学为乡亲们把脉问诊,传授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希望能为改变百姓生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厚生丰民,把论文写在崇山峻岭,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农大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河南农大不变的初心。

  2022年12月27日,河南发布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药材产业发展再次迎来全新起点,河南农大中药材系也将乘势而上,着眼中药学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继续做强特色、实现跨越,为我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智力、人才支撑。

  春潮涌动,万舸争流。“未来,河南农大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深入开展科研攻关,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推动引领河南中医药产业发展,为河南建设中医药强省贡献农大智慧、农大力量,展现农大作为、农大担当。”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说。

河南日报特刊 T09澎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 2024-02-27 2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