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育新人才 四轮驱动谱新篇章(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教学典型案例展示之一)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探索“科研+”推进科研育人纪实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29日 第 08 版)

  □秦国防 杨玉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探索开展“科研+”系列行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科研+”党建

  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据了解,该学院以河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搭建了科研—教学—思政“三维一体”综合育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探索出“专家引领—师生同研”“名师示范—师生同创”双螺旋课程教学等模式。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学院将科研工作与思政教育互融互通,教育引导师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并通过科学道德典型案例宣传和智能制造大讲堂,开展学风涵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系列活动,使每一名师生都自觉成为科学道德与优良学风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学院落实“双带头人”制度,选取机电一体化技术科研团队,将党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师生党员混编为同一个支部,选拔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支委成员,深入黄河流域困难山村,服务美丽乡村产业振兴项目,从而形成了师生共建、教研互长的党建新模式。

  “科研+”产学

  深化校企培养模式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2008年毕业于该学院的史小毛,现在已经成长为河南金利金铅集团五分厂的厂长。

  史小毛是该学院深化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该学院紧紧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及苏州现代产业学院,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服务中原城市群建设等河南重大战略项目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智能装备制造、零部件精密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不断引进智能制造新技术,强化新技术在地方支柱性产业上的应用研究,形成了教学科研与产业人才共育共享、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新范式。

  “科研+”团队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科研+”的多措发力之下,一批极具特色的创新科研团队逐渐成熟,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企业创新发展——

  如该学院秦国防教授牵头的河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师创新团队,与中煤科工天传公司、河南环宇、济源矿用等公司合作研制智能保护器等产品,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省市科技进步奖;丁刚教授牵头的济源市数字化智能制造科技型创新团队,为中原特钢等上市企业进行数控加工程序调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经费数百万元;电气自动化技术科研创新团队的李小伟、牛鑫等老师为企业改造提升智能充电桩等产品,并提供安装调试和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

  此外,该学院为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立了民兵无人机侦察排,协助侦测黄河小浪底流域气候水流变换;刘国宣等教师驻守坡头镇柳峪沟、栗树沟等山区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多名教师通过打造“互联网+职业培训”新型培训模式,支援洛阳西部山区等地中职院校建设,大幅提升了豫西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科研+”专业

  强化师生科技助农优势

  围绕乡村振兴农业,该学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结构和专业课程内容,先后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农用机电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接农村电气设备维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接农用机械零部件加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农田喷灌、农作物保护等专业人才培养,近三年,累计向地方农业农村输出192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中35名同学已经成长为乡村创业骨干。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四战说:“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并示范引领其他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继续探索更多的‘科研+’,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河南日报评论 08科教融汇育新人才 四轮驱动谱新篇章(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教学典型案例展示之一) 2024-02-29 2 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