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29日 第 12 版)

  □郭志刚

  小时候,奶奶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王母娘娘为阻拦这对有情人,在天上划出一道“天河”,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只有“七夕节”才能靠鹊桥相见。当然这是神话,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大地上真的出现了一条“天河”,它就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它不像神话里的天河那样绝情地阻断牛郎和织女的幸福,而是饱含深情地给人们引来漳河水,实实在在造福人类。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历史上,十年九旱,水源奇缺。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山秃岭。

  1957年,林县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但仍然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林县领导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除此别无选择。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引漳入林”誓师大会。11日,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漳水河畔,拉开了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序幕。当时生产条件极差,没有饭吃,就啃冷窝头,喝山泉水,挖野菜煮着吃,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没有住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就是“床”。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苦战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钎、两只手,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了“红旗渠”。从空中看,它如巨龙般蜿蜒起伏,如一条丝带悬挂于太行山脉之上,也被称为“水长城”。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它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

  红旗渠建成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红旗渠年均净创效益4000多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红旗渠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它的修建,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县的经济发展,孕育产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既是建设奇迹,又是精神丰碑。它已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2021年9月,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旗渠纪念馆,有一幅画很吸引人。画中展现的是许多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堵龙口的壮观场面:1960年春,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多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汹涌的河水……看到这样感人的场景,人们震撼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红旗渠精神曾经响彻历史岁月,也同样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激励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河南日报中原风 12天河 2024-02-29 2 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