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广建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生活性服务业包含的健康、养老、旅游游览和娱乐、体育、文化、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居民出行、住宿餐饮、教育培训、居民住房等服务领域均是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当前,生活性服务业呈现出场景化、情感化、体验化、绿色化、国际化和平台化趋势,数字化更赋予其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融合化等新特征。生活性服务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数字化开创生活性服务业新时代
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并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带来大量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来吸纳社会就业,催生的跨境电商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此外,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线上交易、线上线下融合、基于位置服务等方式,能够消除时空制约,有效破解供需双方在价格、时间、空间等问题上的不均衡、不匹配等难题。
在供给端,数字化促进结构优化、效率和效益提升、成本降低、供给增加。高速度、低成本、广覆盖特征更能有效激活优质市场和小众市场,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等领域可以在边际成本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实现总收益最大化。在需求端,数字化提升生活便利度,满足个性化需求。网约车、餐饮外卖、即时配送等迅猛普及,在线教育、在线娱乐、智慧医疗等快速发展,具有不同年龄、职业、消费能力的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均得到有效满足。市场保护上,数字化赋能实现服务全过程可视化、可追踪、可评论,实现服务透明化和标准化,有利于解决家政、医疗、旅游等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保护供需双方权益。
针对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带来的新变化,需要把握重点、精准施策,解决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不充分、不均衡、支撑不够等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持续丰富场景应用
采用新技术促进场景创新。以新技术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服务业快速增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机器人、生物质识别、远程交互、大数据等最新技术,靶向生活性服务业痛点、堵点和难点,通过丰富应用场景来催生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商贸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引导餐饮、零售、住宿、家政等传统企业和场所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数字出行与生活场景有机衔接,加快京港澳高速(河南段)等国家主干道、省内主要高速公路和市内主干道的数字化改造,适配新能源汽车智慧驾驶的需要。
拓展新应用场景。丰富数字化文化和旅游体验产品,开发虚拟展示、智慧导览、数字艺术等新服务和产品,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为示范提升景区的消费体验。拓展虚拟远程培训等智能化网络培训,以知识图谱和教学大数据为支撑建设个性化学习平台。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优化诊疗流程,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提升省内三甲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在线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持续释放服务效能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上云用数赋智”,引导平台企业提供信息、营销、配送、供应链等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打造消费热点,激发消费潜力。支持消费场所建设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激活县乡生活服务消费。优化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动电商、快递进农村。建设农村生活服务网络,推动便民服务企业在县城建设服务综合体,在乡镇设置服务门店,在行政村设置服务网点。建设一批电商直播示范村,促进土特产等农产品销售。
培育数字化平台载体。探索建设数字化赋能中心,为传统服务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流量、商品、服务、支付、咨询、培训、运营托管等数字化场景支持解决方案。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优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品牌推介,提升到店到家、线上线下双场景服务质量,支持UU跑腿、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品牌做大做强。
持续提升软硬件支撑
以“新基建”为核心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5G网络的高质量覆盖,引导科技企业、平台企业、流通连锁企业等组成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软硬件技术攻关。加强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仓储配送体系,优化立体库、分拣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提货柜等智能物流设施铺设和布局。
强化数字化金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信贷支持。支持相关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基金支持等方式间接融资。
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生活服务相关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用工和培训基地,建立针对性强、低成本、可触达的培训体系。加强网约车司机、快递人员等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推动服务数据开放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分领域制定生活性服务业数据开放目录清单,稳步推进旅游、家政、养老、健康等领域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分领域探索建设服务质量用户评价分享平台,实现服务精准供给。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开发生活性服务业数据交易新模式。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宽松政策环境。严格按照竞争中性、所有制中立和“非禁即准”原则,清理、废除歧视性政策规定,通过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市场准入政策,促进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到家服务、互联网医疗等各种新兴生活性服务业有序发展,避免直接套用线下僵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生活性服务业新旧模式冲突与共容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治理机制,有效防止出现非理性增长和被资本拔苗助长等,防范假创新和伪创新。
提升数字化监管和服务水平。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监管办法,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充分利用线上监管和投诉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提高数字化管理效能。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鼓励连锁化运营,深入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
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有效遏制和防止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刷单炒信等行为。在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市场主体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