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部长通道”开启

精准解读政策 积极回应关切(部长通道)

《河南日报》 (2024年03月06日 第 08 版)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接受了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被问及“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上”有哪些考虑时,阴和俊表示,近年来,年轻人活跃在国家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和最前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已有1100多项由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达到总数的20%以上。在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等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刚过30岁。

  “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阴和俊介绍,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绽放青春。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

  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水利建设总体情况如何?国家水网建设有哪些实际进展?

  李国英表示,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2022年增长10.1%,创历史最高纪录。

  据介绍,11996亿元投资是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的。其中,防洪工程13083个,完成投资3282亿元;供水工程14749个,完成投资5013亿元;灌溉工程5143个,完成投资1497亿元;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8039个,完成投资2204亿元。

  李国英说,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是“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地方部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去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唐仁健介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的机械化率到了95%以上,过去一个县收麦子需要至少半个月,现在三五天就可以完成。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如何做好今年粮食生产?他表示,重点抓好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等工作。今年要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集成组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继续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实现全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得如何?唐仁健表示,我们坚持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832个脱贫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

  今后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唐仁健表示,要把正出发点,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把住关键点,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好落脚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

  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2024年中央企业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张玉卓表示,今年国资央企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将从促进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和高水平协同等方面发力。

  2023年央企表现可圈可点:全年营收近40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完成总投资6.2万亿元。“我们的目标是,使得央企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的功能。”张玉卓说。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张玉卓认为,对央企来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他用“源、升、态”三个字来概括未来国资央企的重点发力方向。

  “源”是指技术源头。近年来,央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去年达到10660亿元;经过多年布局,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成果加速涌现。

  “升”是指产业升级。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一方面要利用新的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2023年,中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加32.1%。“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他说。

  “态”是指创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将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央企科技工作者,以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河南日报2024全国两会报道 08精准解读政策 积极回应关切(部长通道) 2024-03-06 2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