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成立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全国高校首个“文化遗产”类学院。该学院计划采取“项目制”招生培养模式,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据3月13日央广网)
今年春节,山东曹县“卖了3亿元的马面裙依然供不应求”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从传统美食到服饰,“国货之光”接连涌现;中药房配酸梅汤,菜市场做旗袍裙,成为年轻人的热议话题。《中国网信》杂志相关数据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表示喜欢国潮,18岁以下的受访者对国潮更热衷。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民调结果亦呈现相同趋势,近八成受访青年认为自己是国潮爱好者,其中“启蒙级”占34.36%,“入门级”占29.24%。从不同年龄段来看,约有35%的95后受访者认为自己达到“进阶”级别。如今,中国年轻一代基于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的审美观,推动国潮成为中国最新的时尚。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培养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据报道,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将邀请文博领域的顶流讲最地道的专业知识,在考古现场、文创企业和文博科技公司设“教室”。学生不仅要学人工智能,还要学习艺术鉴赏的相关知识,让文化遗产“时髦”起来,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因为多种原因,非遗大多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存在,使记录、保存和传播受到局限,甚至不少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存在非遗传承人生活难保障、非遗传承“好苗子”难寻觅、非遗文化群众基础不够深厚等问题。全国首个高校“文化遗产”类学院成立,将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更好解决传承人群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社会认可度和守正创新能力。
截至去年12月,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地方院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文化遗产”类学院为鉴,构建地方院校非遗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N”融合发展,传统技艺将重焕光彩,城市文化竞争力将得以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