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世君
最近,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各种书籍开始陆续面世。其中既有林毅夫等著的《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一书,特点是作者咖位较大,分析比较有系统性、深入性、专业性,也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质生产力》一书,基本上都是千把字的命题作文,还有这本盖凯程、韩文龙所著的《新质生产力》一书。
与另外两本相比,这本书更像系统性专著,除了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内涵要义等之外,笔者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比较与借鉴——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这一部分。作者通过梳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四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了这些国家可供中国借鉴的一些宝贵经验。
比如从空间布局方面看,美国以硅谷为主要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创新集聚区,德国以柏林为科技和创新中心,汇聚众多初创企业和技术公司,英国主要集中在伦敦和剑桥地区。从综合性政策手段来看,英国建立了多个科研基金和科研合作平台,美国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命令等方式设立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框架,德国则实行双元制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来看,美国的产业扶持政策多以立法为前提,德国以“工业4.0”为抓手,英国以重振创新经济为宗旨和目标,日本以“社会5.0”为核心制定产业政策等。
这本书通过梳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和规划布局,呈现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蓬勃态势。在论述它们的探索和成就时,作者提到了一种普遍性的战略选择,即“科创中心+产业集群”的模式——将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在部分创新资源优势区域,形成一个或多个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策源地。同时,推动形成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以集群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释放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外溢效应,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比如,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园等为科技创新中心,以“一区两带多组团”为空间布局;上海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为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圳以光明科学城等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20+8”产业集群;杭州以未来科技城、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等为中心,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
由此来看,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实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举和长远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