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申
2024年4月26日,我们迎来了第17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这一口号不仅是对既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期许。
2012年,我省实现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的历史性突破,2019年我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消除疟疾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土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必须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疟疾综合防治,巩固消除成果,为健康河南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从重灾区到本土零病例
河南拼尽全力
疟疾俗称“瘴气病”“瘴疠”“打摆子”等,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回溯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及青铜铭文上,便留下了“疟”字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近半的人口深受疟疾之害,我省一度成为疟疾的重灾区。
面对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74年我国在疟疾流行最严重的中部地区建立了“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联控机制,采取统一防控策略和措施,畅通信息、同步行动、互查互促、共享经验。这一机制有效遏制了疟疾的蔓延,大幅度降低了疫情和重症的发生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将消除疟疾作为共同目标,为积极响应联合国倡议,我国在2010年制定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
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消除疟疾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了多部门合作机制,设立消除疟疾专项经费,加大对疾病控制和诊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防治装备等,为消除疟疾提供了坚强后盾,一场不胜不归的人民战争迅速在中原大地展开。
在消除疟疾的进程中,省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成立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通盘指导、全面推进,消除疟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抗疟之路走得蹄疾步稳。作为消除疟疾的前沿阵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领全省疾控系统强力组织、代代传承,打赢了“除疟攻坚战”,显示了河南疾控人的智慧和担当。
2012年,我省实现无本地病例报告的历史性突破。2019年,连续8年巩固无本地病例报告成果,全省所有地区均通过考核评估,实现了全省消除疟疾目标。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几代疟疾防治人员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在河南的疾病防治史上,浓墨重彩、意义重大。
科学策划树典范
助力全球防治展智慧
在长期的疟疾防治过程中,河南积累了一整套科学、有效、实用的防治策略和经验,不仅大幅提升了自身防治能力,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疟疾防治提供了可靠借鉴。
在防治工作中,河南始终遵循部门协同、多域联动的原则。省卫生健康委作为牵头部门,与多个部门形成紧密的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为疟疾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河南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疟疾防治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强大的防治合力。借助“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联控机制,河南与相邻省份相互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升了疟疾防治的整体效果。
在病例救治与疫情管理方面,河南率先设立了省级输入性恶性疟疾救治中心,并在各地确定了28所疟疾定点救治医院,2010年至2018年,全省危重病例救治成功率高达93.0%。河南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方案要求,开展现症治疗,并对特定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随着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建成,各级医疗机构均实现了疟疾病例和疫情的网络直报,全面提升了疫情响应速度。
在疟疾传播媒介控制方面,河南通过长期监测,精准掌握了各地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环境改造和治理,传播媒介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大幅降低了疟疾传播概率。
在实验室网络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河南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首批挂牌的五个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之一,河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于2011年12月通过国家审核,确保了疟疾筛查、诊断和复核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河南已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的疟疾诊断实验室网络,为防止输入疟疾再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河南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设立防治试点、开展重点研究等方式,河南取得了传染源控制策略、间日疟潜伏期及复发规律、生物灭蚊蚴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了依据。同时,河南还积极探索建立间日疟环子孢子蛋白基因(CSP)溯源技术,为我国的疟疾防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河南在健康教育方面亦不遗余力。以“全国疟疾日”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提高了居民对疟疾防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开创性地提出“两封信一承诺”活动(致临床医生的一封信,致赴非洲东南亚出国人员的一封信,村医对归国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上报承诺书),提升了监测传染源的敏感性和及时性。通过自编自演豫剧《非洲归来》、实景拍摄《下乡》等,将疟疾防治知识融入文化艺术中,使得宣传工作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全省在疟疾防治工作中的卓越表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防治能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疟疾防治工作贡献了河南智慧与力量。
无疟疾认证并非终点
疟疾防控仍需持之以恒
无疟疾认证标志着我们在抗击疟疾的征途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这绝非终点,而是疟疾防控的新起点。疟疾这一古老而顽固的传染病,仍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全球疟疾疫情依然严峻,我国每年仍需应对一定数量的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控压力不容小觑。此外,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和流行条件依然存在,输入性疟疾再传播的风险始终未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年未出现本地疟疾病例,公众及基层医疗机构对疟疾的防治意识有所淡化,这无疑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疟疾防控工作,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本土无疟疾”成果,防止疟疾的卷土重来。
一要强化组织管理,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我们应当严格遵循《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精准快速、联防联控的原则,卫生健康、海关、商务、移民等部门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同时,各级疾控机构应主动作为,争取政策和资源支持,强化防控队伍和能力建设。
二要加强监测预警,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我们应当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风险研判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异常情况,防止疫情扩散。此外,还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三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护意识。通过举办“全国疟疾日”等宣传活动,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创新宣传方式,依托“河南疾控”新媒体等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提高公众的疟疾防控意识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重点推广实施“两封信一承诺”宣传活动,有效提高出入境人员的疟疾知晓率,增强临床医生尤其是村医的疟疾诊疗意识,为及早发现病例、及时救治病例撑起第一道屏障。
四要提升科研水平,推动防控工作创新。我们应结合防控实际和自身优势,开展疟疾防治相关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防控实践。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策略,分享成功经验,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疟疾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要探索交流模式,分享成功经验。疟疾是全球性传染病,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我们将努力推动由我省牵头、由公共卫生领域主导的中国—赞比亚疟疾防控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中国抗疟技术在当地的转化和应用,探索建立河南省公共卫生援外合作机制与平台;积极参与其他援非疟疾项目,培养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梯队,持续输出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消除疟疾认证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加强疟疾防控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疟疾防控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无疟疾的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公共卫生二级主任医师,中原名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