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满山坡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06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王永安

  4月30日,鲁山县下汤镇松树庄村的柞蚕高效养殖示范园区内,柞树青翠蚕农忙。

  “这些蚕宝宝有金黄色的,也有青色的,好看吧?柞蚕生长约50天吐丝结茧后,我们最开心了,因为所有的辛苦都要变成真金白银了!”蚕农赵亮高兴地介绍。

  4月以来,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走上蚕坡,为蚕农送去最新的技术资料和生产物资。蚕上坡前,该县出动两架无人机对蚕坡进行全面消毒,同时严把蚕种质量关,对蚕农进行技术培训,做足功课迎接蚕上坡。

  “我县与贵州蚕业科研单位合作,对蚕种进行了异地复壮,还投资硬化了养蚕核心区生产道路,为放养蚕创造优越条件。”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蚕业生产股股长郭亚光介绍,今年该县蚕放养面积近10万亩,同比增长20%以上。

  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贺介绍,该县有柞坡137万亩,目前可用来养蚕的有38.6万亩,柞蚕卵年放养量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鲜茧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养蚕户年户均收入3万余元。

  “蚕坡免费用,蚕子免费送,政府还引导我们办理了农业保险。”下汤镇松树庄村村民王贵军介绍,他家靠养蚕盖起了3层小楼。

  和养蚕户相比,在国内各省份从事丝绵加工的鲁山人更多,号称“十万卖绵大军”,许多卖绵人还相继创立了企业,年生产柞丝绵2800吨,销售柞丝绵被140万床,蚕丝销售收入约15亿元。

  贺贺介绍,鲁山柞蚕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有4000多年的养殖历史,鲁山县先后被命名“河南省丝绸文化之乡”“中国柞蚕之都”等。

  鲁山县在抓好蚕桑、丝绸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蚕业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出蚕蛹、蚕蛾、蚕丝画、蚕蛾酒等产品。

  “我县始终秉持强主体、育品牌、促融合、提效益的理念,广泛采取‘公司+合作社+蚕农’等形式,做大做强蚕桑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开辟新‘丝路’。今年,我们利用专项债项目资金,实施了一个三产融合提升项目,正在加紧筹建蚕桑研学小镇、丝绸文化博物馆及全国丝绸产品交易中心,努力将蚕桑产业打造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富民产业。”鲁山县委书记刘鹏表示。

河南日报要闻 06柞蚕满山坡 2024-05-06 2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