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第 08 版)

  □田申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型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省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我省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

  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加快构建以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大力推动高端科创资源集聚,超前谋划、重点储备、梯次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学装置,加快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大头部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引育力度,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数字化转型等战略,促进传统产业“优中培新”、新兴产业“有中育新”、未来产业“无中生有”,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战略性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以高质量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层次性提升的统筹协调过程中,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平衡布局新质生产力的生长空间,实现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紧盯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工作部署,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相互赋能。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更多传统产业通过高位嫁接迈向中高端、驶入新赛道、形成新优势。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布局和协同发展。

  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要以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推广运用为“原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核爆点”,以全产业绿色转型为“加速器”,以高水平绿色治理为“集成器”,突出以能源节约与绿色低碳转型、污染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等领域为重点,采用“揭榜挂帅”等机制,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强化绿色技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强化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加快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建设,围绕“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关键环节,积极研发绿色制氢、储运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开展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为契机,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推动传统产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煤电、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稳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切实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聚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拆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篱笆墙”,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统筹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和创新成果,增强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我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作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由较低层次的商品向较高层次的资本金融及数字服务转变,由外向市场拓展向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多层次平台体系构建向平台通道协同联动转变,从规则、规制、标准、政策、法律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顺畅流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强大新质生产力。

  进一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更加公平地分享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所带来的收入和福祉,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突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河南日报理论 08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5-08 2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