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载堉纪念馆。

李商隐纪念馆义山厅一角。
□郭树勋 原钰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曾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原籍怀州河内(今我省沁阳市)的晚唐诗人李商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之称的沁阳市,李商隐纪念馆落成典礼举行,并正式对外开放。迎来千年诗魂,是沁阳市人民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最好纪念。
为一人 建一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歌富于文采,文辞瑰丽,涵盖咏物、咏史、无题、爱情诗、女冠诗等,流传下来的600余首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无题诗,独具一格;他的咏史诗,借古喻今,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近体诗,成就最高,尤其是七言律绝,共123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著有《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二集40卷,流传下来329篇。
一人一馆,一馆一人,“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沁阳市近年来在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中颇有心得、成效显著,探索了历史文化名人专题馆发展的沁阳之路,先后建成明代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一代循吏曹谨、革命先驱杨介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等专人专馆,成为带动该市城市游的最亮引爆点,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2023年9月份,李商隐纪念馆开始筹建。沁阳市在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覃怀中学旧址上开工建设。这里古时便处于文化教育的聚落区,西侧有府文庙、县学、府学、书院等教育机构,用一个民国风格的建筑纳入一个唐代大诗人的灵魂,可谓“合当世之轨辙”。
同时,沁阳市接连举办“假如没有李商隐”全国同题诗会、纪念李商隐诞辰1210周年青年书法展、李商隐纪念馆楹联征集等一系列活动,组织该市李商隐文学研究会编印《李商隐诗刊》,对接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查询碑刻史料,仿制李商隐撰书《王翊元夫妇墓志》刻石,征集“2001年李商隐国际研讨会”相关会议资料10种160余页,购买征集李商隐任职地相关府志、县志……为李商隐纪念馆的建设,该市也可谓“求古匠之芳躅”。
为一馆 赴一城
全国首家集中反映李商隐生平、成就的专题名人纪念馆开馆典礼仪式现场,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焦作市领导,省内外涉及李商隐相关城市代表、沁阳市社会各界代表齐聚,共为诗魂归来祝贺。
走进李商隐纪念馆,由西向东依次是义山厅、文峰厅、怀州厅、锦瑟厅。义山厅,详细描述了李商隐的家世生平,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文峰厅,展示了李商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文学家的辉煌成就;怀州厅,再现了李商隐在怀州(沁阳)12年生活的点滴以及1998年以来研究李商隐文化的相关学术活动;锦瑟厅则展示出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对当代以及后世的影响。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米彦青说:“春季的笋盘上有‘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千金’,中秋节的月饼礼盒上写着‘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他的诗歌被大众广为接受。新时代对李商隐诗歌的传播是多元的,这个纪念馆的建成为李商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的体现。”
为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李商隐纪念馆根据人物历史事迹布置场景,融合当时时代装饰与古风雅韵为一体,并且采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多媒体、激光全息等高科技制作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李商隐文化穿越千年有了归处,让他的诗歌又在家乡的沃土上焕发新生。
Al数字人全息投影可使“李商隐”展厅漫步,与游客互动;地图造型模块,展示了李商隐一生中游幕或者任职的城市;AI虚拟照相机,可自动识别游客面部,生成与李商隐不同风格的古风合照;电子多媒体,实现数字“李商隐”与游客古今对话。院内,正前方放置光学玻璃,展示李商隐的政治诗、咏物诗,白天借助自然光,可看到诗文内容,晚上底座灯部打开,照亮诗句,情趣生动、令人留恋。
为一城 读文化
5月19日,为一馆、赴一城的游客李艳飞感慨道:“从小学习李商隐的诗,今天通过参观李商隐纪念馆,让我更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他的诗词。作为李商隐的老乡,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是的,博物馆(纪念馆)就是有这般魔力。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承载千年沧桑文化。沁阳李商隐纪念馆这座集文化展示、研学交流、艺术互动、沉浸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馆,不仅让人们沉浸式感受李商隐的风采,更让人们深入了解沁阳的历史文化,领略怀川大地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纪念馆),为人们了解一个专域敞开大门,为人们管窥一座城市打开窗口。
走进朱载堉纪念馆,“爱科技的音乐王子——朱载堉”、“当算盘遇见朱载堉”、“中华文明·礼乐之光”、朱载堉雅乐团“人间乐圣·百姓雅乐”等诸多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走进“宝岛禹王”曹谨纪念馆,是两岸文化的纽带,《断金案》《曹公修圳》情景剧精彩上演,“中国梦·两岸情”“夜游怀朴,家国永安”等系列活动精彩呈现。
走进宋学义故居(纪念馆)、杨介人故居(纪念馆),“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旅游基地”,每年吸引4万余名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参观学习。宋学义故居还被定为“全国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层”示范基地。
为一馆,赴一城;为一人,赴一城。馆是城的地标,城是馆的依靠,人更是馆、城的文化符号、厚重历史。进一城,不可错过一个馆;为一馆,尽可来一场城市之约:沁阳“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的纪念馆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