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我学“走”路作文章(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第 08 版)

  □段光欣

  今年六月一日是《河南日报》75岁生日。此刻,手捧改变了我人生的报纸《河南日报》,我百感交集……

  20世纪80年代,我供职于开封市某办事处,十分热爱新闻报道。1982年3月,适逢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领导安排我从报纸上搜集好典型,在每天下午集体学习时读报。单位唯一的一份《河南日报》,我能从头版左上角,到后几版右下角,一口气看完。

  读报、写稿的乐趣中,帮助我最大的是《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的陈振兴、周广义两位记者。我要写一个老传达的事迹,但不得要领。陈振兴稍作思忖大笔一挥,将文章开头改为:“开封地委大院有位同志人称‘老实诚’,‘老实诚’的学名叫××明。这一天……”文章开门见山,朗朗上口。此后,我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连续五年获评开封市优秀通讯员。至今,我保留着1987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的三元汇款单。这篇新闻“豆腐块”,改变了80年代开封市鼓楼区通讯员从未在省委机关报发稿的历史。这一年,我从办事处一个集体工,破格调到开封市鼓楼区委宣传部担任新闻干事,当年转干。

  我与陈振兴、周广义亦师亦友。我在区委党校组织全区通讯员培训班时,陈振兴每晚必到现场授课。周广义家中垒小厨房时,正赶上通许县有重要采访,我跳上自行车赶到他家帮忙。岁末年初,鼓楼区将多个职能考评部门主要领导列出,请基层干部现场打分并决定去留。“考评者被考评”,很有新意。我和周广义很快写成了稿子。但怎么送稿却犯了难。是日大雪封道,区里派出唯一一部法国产两厢白茹车,一大早驶上了老郑汴路,车体轻路面打滑,走走停停,险象环生。中午抵达郑州后,我俩直奔报社。值班领导一看内容,当即签发翌日见报……

  得益于《河南日报》高端平台,我写稿一发不可收:既有反映基层建设的新闻消息,又有记载各行业英雄人物的通讯,还发表多篇副刊文章……我获得了《河南日报》1985年—1990年度模范通讯员证书。

  后来,我调往开封日报社工作。无论岗位怎么变换,割舍不断的是与《河南日报》的深厚情感。福建安溪郑女士春节到开封旅游,将装有价值10余万元物品的行李箱遗落在出租车上。热心市民纷纷沿街查监控,散发寻物传单,行李箱失而复得。郑女士写信盛赞“河南人最好,开封人真亲”。文章刊发于《河南日报》“基层传真”栏目,彰显了河南人的正能量。

  从新中国诞生前夕到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发达的当下,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及其融媒体矩阵,影响引领着全省一亿人。

  岁月飞逝。《河南日报》让我从一个基层员工,成长为高级编辑,成长为河大兼职教授。获奖证书装满两旅行箱。四十年风雨相伴,《河南日报》这位良师益友,教我学“走”路、作文章、助我成功。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你教我学“走”路作文章(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 2024-05-23 2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