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托起特殊儿童

《河南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第 06 版)

  张双双正在细心照料小海。本报记者 王向前 摄

  □本报记者 王向前

  斜躺在张双双怀抱里,后颈靠在左胳膊上,7岁的小海(化名)立马安静下来,嘴巴微张,笑脸仰起。“喊妈妈。”“妈妈!”“想喝奶吗?”“想!”

  5月27日下午4点,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一间特殊儿童活动室里,一问一答间,张双双右手拿起试过水温的奶瓶,倾斜45°角,为小海一口又一口喂奶。

  活动室里的其他孩子,除了存在视力问题,还有脑瘫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照护人员格外用心付出,用心当好他们的“启明星”,建立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感官联系,引导他们感知世界。记者到来时,正是小海的“加餐”时刻,也是他在福利院7年来普通的一个成长片段。

  小海的成长,因为遇到张双双增添了更多的幸福。张双双介绍,即使像喂奶这样的小事也有很多技巧,比如开始前的问答对话,是搭建护理人员和孩子情感纽带的一个方法,奶瓶倾斜一定角度是为了更好地吞咽,喂一口,停一下,再喂下一口,是因为孩子吞咽功能不好,缓一缓,不容易呛着……

  对待儿童的态度,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特殊儿童的人生温度,需要技能高超的专业服务来不断提升。一项项专业技能从张双双口中“蹦出”,显示着她在特殊儿童照护中的娴熟专业水平。

  2009年,张双双从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她来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工作,成为一名视障教师。“相对于照顾视障儿童的生活起居而言,教育才是最难的。”她说,对于全盲的孩子来说,主要用手触摸去感知外界事物,而这些孩子除了全盲之外,大多还有其他障碍,因此在课程实施上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只有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触摸规则,才能够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

  张双双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挑战自我。2018年,她顺利通过技能考试,取得高级护理员证,被选派参加民政部举办的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继而成为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种子选手。

  “这对我是一次考验。为了在大赛中获得名次,提升护理技能,我排除干扰,将不到两岁的儿子送回老家,自己吃住在院里,全力备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2023年,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孤残儿童护理员大赛中,她获得三等奖。

  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是孤残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对张双双这位“妈妈”来说,能给这些孤残儿童一个“家”,让他们在舒适、安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更是她刻苦学习多方面技能的主要动力。她说:“福利院的孩子们很单纯,护理人员又是他们接触最亲密的人。护理人员怎么养育、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多学习技能,才能将更多的爱洒向孩子。”

  谈及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刘丹说:“她们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秀的人才而骄傲!”

河南日报基层之声 06爱心托起特殊儿童 2024-06-01 2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