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谷建设初露芳容。
位于中原农谷的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本版图片均为新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扫码看更多
□本报记者 张学文 赵振杰 胡延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二字重千钧,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这是粮仓河南的担当,也是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使命。从1978年的419.5亿斤到2023年的1324.9亿斤,每一次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的背后,都离不开良种的支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中原农谷所在地新乡市深挖种子的潜力,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下一步,怎样尽快实现关键新品种攻关突破?怎样培育一批堪当新主体重任的种子企业?如何为种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仲夏时节,记者深入新乡市调研采访,探寻该市如何通过种业创新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不断注入“芯”动能。
实力——审定品种212个,种子基地超百万亩
保障粮食安全,如何在“种得优”上实现新突破?新乡市的回答是:强“芯”。
6月的豫北新乡县,田野流金,麦香氤氲。新乡县七里营镇永昌家庭农场的马有永激动不已:“有的地块亩产达到了1400斤!”优质种子又一次给他带来了惊喜。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有着多年规模化经营经验的马有永,深知种子对农业生产意味着什么。9年前,他开始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优质种子让他年年都有大收获。
2019年,他试种了300亩超强筋小麦品种“新麦45”,亩产又增加了75公斤左右。“选‘新麦45’是优中选优。目前,种子公司、面粉企业的订单都来了,且每公斤高出其他品种0.1元。”马有永高兴地说。
粮食安全,种业先行。种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多年从事小麦品种研究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认为,进一步释放种业的潜力,是农业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茹振钢介绍,全国人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1个使用的是源自新乡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这个传奇的小麦品种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新乡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总数达到212个,仅“十三五”以来就有68个,其中小麦品种40个,位居全省之首,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小麦家族。
其中,优质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58”,2023年被中农发种业集团公司以1618.88万元获得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价格刷新了纪录。同时,新乡市自主选育的“新麦26”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统计,新乡常年小麦种子基地面积有100万亩左右,占全省种子基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新乡种子以品种新、质量纯、品质优、色泽好而畅销,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优质小麦种子集散地。
不只是小麦,如今新乡市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育种创新水平都在全省领先。仅2023年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26个,其中大豆新品种“郑1307”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全国仅有8个大豆品种入选)。
动力——先天禀赋为基,创新驱动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新质生产力不会凭空而生,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
新乡“种业”动力从何而来?
其实,新乡农业从来都是“天资优秀、后天努力”的典范。新乡市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优秀试验场所。
为此,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在这里扎根,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在这里建成。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4家,加之高校云集,新乡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优势。
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和科技优势,新乡种业发展“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有智慧、有实力、有底气。
从2018年9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落户新乡,到2022年河南省作出在新乡建设中原农谷的重要决策,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解决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新乡种业创新发展蹄疾步稳。
在位于中原农谷西区的获嘉县,种植大户徐方子去年种了1200亩大豆。他说:“我们以前都不愿意种,虽然大豆市场需求大,但产量太低,亩产200公斤就是一大关。”中原农谷大豆“芯片”的出现让徐方子改变了想法。去年他种植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咱种的‘豫花9326’高油花生亩产近500公斤!”在新乡市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苏祥学说,这一品种花生能让每亩多产出20公斤花生油。
原来,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系统解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机制,创制高油新种质169份,最高脂肪含量达到63.83%,创造了国内外花生脂肪含量的最高纪录。
截至2023年,中原农谷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新麦26”推广面积在全国超强筋小麦中名列前茅,获嘉县“郑1307”大豆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在全球首创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新乡种业创新成绩斐然。
潜力——锻长板补短板,向“新”再发力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新乡调研时强调,要强化种业创新,打造农科“芯”城。作为传统制种大市,新乡“种业”如何再攀高峰?
“一把尺子一杆秤,牙咬眼瞪鼻子闻”,这是20世纪80年代,茹振钢开始从事小麦育种时的情景。如今技术手段天翻地覆,进入仪器精准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阶段,向分子育种阶段迈进。
“春性小麦一年可完成8代繁育,花生可完成4代繁育……繁育水平的跃升,正是源于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茹振钢介绍,中原农谷拥有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可全年开展作物育种、表型、病理学等研究。
新乡种业的后劲和潜力,蕴藏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消费需求;蕴藏于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不过,种业创新仍存在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等现象。
“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创新要素分散、开放协同薄弱。”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说,这集中体现在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等四大难题。
“小而散”的现状,不仅妨碍了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其承接产业化开发的能力。同时,全国育种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其以职称评审和通过审定为导向,与企业产业化目标存在偏差。
如何更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解决好创新主体错位问题,融合协同好各方创新要素,成为种业振兴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原农谷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研发平台,为入驻科研团队和省内外28家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2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科研设施得以整合,改变课题组“小、散、全”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
“种业创新不能仅仅是个体的单打独斗,必须更多依靠系统化、体系化的力量统筹推进,才能让种业更好地插上科技的翅膀。”杨海峰说,下一步中原农谷将探索建立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培育引进种业经营主体,贯通产学研用,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种业生产力。
主政者说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新乡市委书记 李卫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乡市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种业大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业繁育底蕴深厚,农业科技优势明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理应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新乡市所承担建设的中原农谷,汇集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5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收集保藏各类种质资源8.2万余份,建成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基地;引育了中农发、先正达、牧原等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培育了国家、省审定的优质新品种138个,其中10个品种成为农业农村部推广的主导品种,6个小麦品种全国推广面积排名前10,助力“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当前,正在全力构建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生态,把中原农谷建设成为资源集聚的磁场、共建共享的平台、开放合作的高地、研发转化的热土、宜居宜业的家园。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绿色生产、精准农业和农业智能化等方面,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新乡市坚持聚焦数据要素和数字化、积极探索数据模型和场景化,整合在新高校院所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机作业等方面的应用。把数字赋能贯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研发智慧农业“数字大脑”,自主研制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系统,全面归集、整合、统一农业生态数据,实现“一杆在田、万物互联”,构建农业决策分析数据模型,探索农田按需灌溉、按需施肥、按需防治、按需收割,做到“一个屏幕服务万亩良田”。注重科技成果的协同创新应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数字信息网络,搭建“数字智能服务云平台”,实时监测农业设施的作业状态,有效提高农事服务响应效率和农业数字化水平。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新乡市还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有机耕作、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让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基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作为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优秀试验场所,新乡市粮食种植面积近1100万亩,种子产业具有深厚的发展根基。小麦、甘薯、白菜、金银花……一代又一代育种人在田间地头、实验台前,用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迈过育、繁、推的一道道门槛,在种业自立自强中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乡印记。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6月仲夏,神农种业实验室人工气候室,同时经历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科研团队正在用最前沿的基因编辑手段,在上万个基因组合中,去除不抗病的基因序列,筛选一组优良且稳定的基因,从而“擒获”一个优质品种。
同时,随着中原农谷建设加速推进,先正达、杜邦先锋、拜耳、中农发、牧原等一大批知名种源企业和拳头种源产品先后落户新乡。此外,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应用、产业转化等环节,新乡的种业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正加速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
成绩令人鼓舞,目标催人奋进。与把中原农谷打造成为引领我国种业跨越式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目标相比,与2035年打造出千亿级种业产业集群的要求相比,新乡市在推动种业振兴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新乡市正多向发力,擦亮种业“芯片”,加快推进“种业大市”建设:
一是持续推动种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育种技术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智能育种”转变。
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盟,聚焦种业“卡脖子”技术和品种,深入推进种业创新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实施。
三是将种业科技成果的托管、评估、转化等环节纳入统一的现代种业创新产业链,打造特色突出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托管平台,探索建立种业科技成果托管运行机制,促进种业研发成果的转移、咨询与售后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回馈,提高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夏日里的新乡沃野,洋溢着生机与希望。随着相关政策和规划相继落地,中原农谷建设如火如荼。相信在一系列配套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定将形成深入推进种业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见证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乡·新质生产力先锋图谱
产业家底
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现有2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6个,90多个产品的产能、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排名前5位,正在布局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两大未来产业
创新天团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入驻,39支专家团队、311名种业领域人才汇集,74家种业企业集聚中原农谷
策 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 行:屈 芳 阙爱民 杜 君 王春利 王文齐 党文民 王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