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市场乱象丛生、野蛮生长,最终受伤的还是为之埋单的家长和考生。”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6月25日零时起,河南考生就可查询高考分数了。同时,随着2024年河南普通高招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一分一段表的公布,高招也进入了志愿填报环节,如何填报好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的第一要紧事。
近日,某机构靠报志愿套餐“3小时入账2亿元”冲上了热搜。有需求才有市场,价格高昂的报志愿套餐被抢购一空,恰恰说明了家长和考生对相关服务信息的迫切需求。付费咨询本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只要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进行,自然无可厚非。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到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2027年预计达到12.2亿元。如此大的市场份额,不免引起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注意,把自己包装成颇具专业性的“规划师”“报考专家”,收取高额费用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同样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别让孩子的梦只有想”“人生成功路,志愿第一步”……贩卖焦虑、夸大宣传、收费畸高,火热的市场之下,机构一哄而上,一些人靠一个月的速成班成为“高报师”,甚至连“AI”也加入其中,把高考志愿填报做成了一门暴利生意。
志愿填报市场乱象丛生、野蛮生长,最终受伤的还是为之埋单的家长和考生。一些机构运用相似的话术、模板指导成百上千的家庭进行报考,家长们掏了大价钱,却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具体攻略还得自己做。收费高还帮倒忙,这种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误导的志愿填报服务必须予以纠偏。
对于高价收费和虚假宣传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出击”进行监管,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公益第三方不可缺席。前不久,教育部在“阳光高考平台”为考生和家长推出了免费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从多个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此外,一些院校也通过多个平台积极主动向考生宣传普及报考知识。
填报志愿是考生的人生大事,绝不能让良莠不齐、一哄而上的“高报师”说了算。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不要因为焦虑被轻易“割韭菜”,不能轻信“唯分数利用最大论”,要减少功利和盲从心理,从兴趣志向出发,让专业选择成为梦想的起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