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间,濮阳县子岸镇东店当村培养出了123名大学生

“学霸村”的秘诀

《河南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鹏宇 本报通讯员 程正锋

  高考结束,濮阳县子岸镇东店当村再次吸引三里五村的老乡来取经。凭什么?

  这是个红遍十里八乡的“学霸村”,共187户,800余人,10多年间,培养出了123名大学生。考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生就有十多个。

  这个村子有啥魔力?为啥频频出学霸?6月21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去“打卡”。

  驱车从S215公路进入东店当村,浓浓的书香气和藏不住的“体面感”扑面而来。村道整洁、屋舍有序,村口的文化墙上最引人注意的是用木质材料设计制作的“优秀大学生”展示栏:陈传榜,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现任职河南风湿病医院副院长;陈书辉,毕业于山东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现任船长;陈书龙,本科就读中国矿业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陈书梦,清华大学博士……

  “这都是俺村儿的骄傲,大家都认识!”东店当村党支部书记陈同铭告诉记者,村民不比谁家房子盖得好,就比谁家大学生多。几十年来,学风一直很浓,读书光荣,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家家户户的共识。“少吃、少喝都可以,就是不能少教育。”陈同铭说,家长都身体力行地引导着孩子们好好读书。

  几十年如一日,东店当村一直保留着其他村子赶不上的“学风”。追溯这股“学风”的起源,绕不过“老支书”张合聚。

  1956年,乡政府计划在东店当村设立一座粮站或一座学校。“在大家还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老支书’深谋远虑、思想超前,二选一,不要粮站,要学校。”陈同铭说,在“老支书”的强烈要求下,东店当一中落成(1995年更名为子岸一中)。从此,村民与学校为邻,家长尊师重教,小孩比着学习。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棒接着一棒干。20世纪90年代末,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石仁,见村里娃要跑到西店当村上小学,很不是滋味。他动员村民,在子岸一中隔壁建起12间教室。从此,东店当村成了同时拥有中学和小学的教育强村。

  肥沃的教育土壤,培养村里娃一个接一个走出村庄,走进大学。他们“富”了脑袋之后,回报桑梓,反哺村庄。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书梦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她把自家院子捐赠出来,改建成图书馆,成为全村孩子们学后阅读、课后写作业的好去处。

  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书龙,2021年暑假期间回乡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向村里的弟弟妹妹们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讲述了外边的大世界。他勉励学弟学妹,薪火接力,发奋图强,为东店当村争光。

  为了让“身边的榜样”时刻影响村里的孩子。东店当村把陈书梦和陈书龙家所在的巷子定名“清华巷”。

  村里的大人小孩走过“清华巷”,都喜欢放慢步子,多看两眼。“满眼都是对念书、上学的羡慕。”陈同铭说,“现在村里的孩子们个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相信今年会有更多孩子考出去。”

河南日报濮阳新闻 09“学霸村”的秘诀 2024-06-26 2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