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峰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我省再创佳绩,河南省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取得强势突破,有7个主持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实现了“量质齐升”,充分展示了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丰硕成果,彰显了一流创新生态的丰润滋养。刚刚结束的全省科技大会强调,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当下,创新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中重要性日趋凸显,创新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更是成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等概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生态的内涵、外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不仅是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思路,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支撑。
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力构建河南一流创新生态。在全国率先成立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形成了强有力的“大科技”统筹协调机制,创新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已经形成;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推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重构、科技领军企业在承担国家任务创新发展中主体地位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总体架构基本确立;河南省近10年R&D经费投入实现三次加速,“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校布局优化调整,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呈现更快增长趋势,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地位突出;郑洛新自创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规上工业企业成为研发活动主力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和配套政策深入实施,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更为顺畅;河南省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向好发展,科研主体、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有效释放;河南省创新内生动力强劲,外生动力支撑稳定持续,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要素加速流动,创新生态活力十足。
夯实筑牢创新生态底座
创新生态底座是创新的母体和胚基,是创新深深扎根的土壤。这些年来,河南省围绕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行政区划、人口结构、资源禀赋、产业形态等,锚定“两个确保”,聚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全面发力,省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经济发展为例,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9132.39亿元,比2022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0.1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5.2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6.98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为9.1∶37.5∶53.4。全省财政总收入6972.49亿元,比2022年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2.05亿元,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2855.13亿元,增长1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62.55亿元,增长3.9%。社会快速的发展,经济厚实的积累,奠定了河南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良好基础。
发挥创新生态系统群落主体作用
在创新生态体系中,散布着各种生命群落。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关键主体,是最重要的群落,也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更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创新成果最后都要通过企业来实现它的价值,区域内规模以上的企业规模直接决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综合实力,也决定着创新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高校与科研机构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源泉,高校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科技人才、普及科学知识的职责,并以研究型大学承担大量的国家课题来引领创新方向。科研机构是第三大创新主体,与大学不同,科研项目方面更注重“精”“尖”,与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而政府是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和创新环境的保障者。推动创新主体互动的还有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孵化平台、风险投资机构等辅助类的创新主体。
近三年,我省共批复建设了省实验室20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省产业研究院41家、省中试基地50家、创新联合体28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已经形成。正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群落,竞相激发创新动力,不断迸发创新活力,开拓了河南省创新生态的良好局面。2023年河南省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09957件,有效发明专利83127件。今年第一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233.8亿元,比去年整个第一季度增长了81.6%,创同期历史新高。
强化创新生态网络功能作用
创新生态网络需要强大的功能系统,高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知识资本化,推动各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链条关系及网络关系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创新生态运行质量。河南省在打造创新生态超前的战略规划功能、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功能、多样化的平台承载功能、大一统的项目统筹功能、精准的供需匹配功能、宽泛的协同开放功能、丰富的产学研融合功能等方面成效明显。2023年,河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0.9%,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6%。创新生态功能系统正在催生强大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激发创新生态系统动力和活力
创新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耗散性。不仅需要从外部获取技术、资金、人才,也要将系统内部的创新成果、冗余资源等输出,系统开放性为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带来了可能,系统耗散性需要源源不绝的动力来维持,这种动力既包括政策引导控制力、社会资本支持力、成果奖励推动力、科技中介服务力的外部动力,也包括综合性实力、基础研究先导力、科技人才支撑力、科研攻关竞合力的内部动力。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引进一批院士、中原学者、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专家,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截至2023年10月底,共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其中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2人、国家级人才35人,新招引博士、博士后近400人,人才总量跃居全国省级科学院第一方阵。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2022年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遴选了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18家省属高校院所及省实验室作为第一、第二批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短短两年时间内,18家试点单位累计赋权成果1496项,牵引带动试点单位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41.6亿元,签订技术合同数量近7000项。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下进行,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区域的创新活动,是创新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保障。河南省为提升创新环境质量,围绕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让创新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显著标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先后颁布施行,为创新保驾护航;新印发的《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支持围绕河南省“7+28”链群建设,打造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让创新有了方向;河南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类创新主体通过平台反映问题、需求后,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服务,让科技服务在河南省全面开花结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河南省蓬勃的创新生态,在助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征程上,必将沃润中原。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