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提倡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即日起,本报开设“推进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新风”专栏,对我省各地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的典型做法进行报道,展现新时代中原乡村文明新气象。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实习生 张昕瑶
“来这里办事,不仅环境卫生,饭菜好吃,乡亲们还能相互帮衬着,美哩很。”7月13日,刚在新安县南李村镇懈寺村“百姓食堂”办过红事的李伟伟,提起食堂的好处赞不绝口。
李伟伟称赞的“百姓食堂”位于懈寺村老村委一楼,建于2016年,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最多一次可容纳100多人。食堂配有4台柜式空调、15套桌椅,还有独立操作间,厨具、餐具、冰柜、油烟净化设施等一应俱全,谁家“过事”,只需付很少的租金和加工费用。
“一家办事,全村送礼”的风气,曾让懈寺村不少村民感到“窘迫”。“过去大家办宴席喜欢攀比,为了‘面子’伤了‘里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根龙说,现在村民们完全没有这个担忧了。
在一次村民办喜事的过程中,宾客们由于热情过高,不小心破坏了新人的房子,这让村民间产生了不愉快。“本是大喜的日子,这样的插曲终究还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但去镇上、县里包桌办事又太贵,我们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经过商量,决定建‘百姓食堂’解决‘待客’难题。”李根龙回忆。
为了运营好“百姓食堂”,懈寺村经过推选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使用“百姓食堂”办红白喜事。在带头试点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操作、管理、运营等细微问题,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对一些重大事项,如申请、使用费用等,经“红白理事会”讨论后形成决议,进行公示,让群众参与管理。
管理制度出台,招募专人运营,定期组织人员到酒店观摩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随着“百姓食堂”运营模式的不断改进,发展渐入佳境。
在“百姓食堂”办事,与在县、乡酒店办事相比,每桌能直接为村民节省费用200余元,每办一场红白喜事可节省费用1.5万元至2万元。目前,已有千余人直接从中受益,间接辐射周边村落数万人。
“小食堂”缔造“大文明”。在李根龙看来,“百姓食堂”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发挥。“在办事过程中,村里的党员干部共同为群众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还能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增强乡风民约的约束力,为乡风文明提供保障。”
如今,走进懈寺村,农家新居错落有致,小游园翠竹环绕,孩子们欢声笑语……文明新风已“吹”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