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改革思维,深刻领会理论逻辑,准确把握推进路径,聚焦关键精准发力。
深刻领会理论逻辑
深刻领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深刻领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共同富裕理论构成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包括反贫困理论、有效衔接理论、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乡村全面振兴顶层设计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上述重要思想,构成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引,必须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
深刻领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实施动态监测,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从战略全局和高度,系统阐明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想,科学指引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
准确把握推进路径
实践证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公共资源普惠均衡、破除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障碍,是解决部分县城产业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顽固现象、提升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效果的关键之举。
统筹推进以夯实基础。要统筹深化改革相关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视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统筹推进。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参与的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协同落实,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创新机制以增强动力。构建涵盖土地、财政、产业、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落实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探索土地、财政、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公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辐射乡村以促进融合。将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加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通过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形态优化,形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样态和良好格局。加大对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乡村承载能力。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优化基础以强化支撑。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教育、卫生等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推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城乡治理和服务效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广泛动员以凝聚合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构建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平台,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协同助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完善体系以提供保障。建立规范指导体系,加强指导,完善政策实施反馈机制,细化规程,强化基层培训。建立服务管理体系,强化沟通联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宣传激励体系,拓展宣传渠道、加强融合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评估反馈体系,科学评估,促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总结推广体系,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成功经验交流,探索多样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效路径。
聚焦关键精准发力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本质上是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城的维度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从乡的维度看,同样需要在改革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当前和未来五年特别需要聚焦解决好以下问题。
新动力问题。核心目标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新形态新模式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以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现代化。
人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和底线。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就业问题,通过技能培训、素质提升的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帮助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有序转移。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夯实兜底保障基础,解决好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途径。要多举措立体式促进农村人才振兴,厚植乡村人力资本。
产业发展问题。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市场、社会联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当前突出抓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以数字技术全面应用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改革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举措。
融合发展问题。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在新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指引下,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