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汉服”如何“忽如一夜春风来”

《河南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西安与洛阳,均以“古都”闻名于世。在如今的文旅发展中,两座古都不约而同“主打”汉服体验。不论是行走在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还是漫步于游人如织的洛邑古城,“穿汉服不违和、不穿汉服少点啥”成了大家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家199元、299元、399元等价位的都有,包含汉服租赁、汉服妆造和簪花配饰等。”8月11日,洛阳市老城区“小娘子”汉服店老板王女士表示,现在正是暑假旅游旺季,一天能租出去20多套衣服,妆造都忙不过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年初,“汉服热”席卷多地,成为新文旅产品中的重要选项,汉服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产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洛阳、西安,还有北京、苏州、成都等文旅业较发达的地方,近年来都成为汉服体验、汉服消费的“主阵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服饰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被我们珍惜。”趁暑假带孩子在北京游玩的郑州游客杜建宽说。

  “新中式”一词延伸到首都旅游圈儿,体验汉服妆造、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观赏非遗技艺位列主要选项。在以圆明园买卖街为蓝本复刻打造的拾光买卖街、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古北水镇等地,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游人身着汉服“打卡”。

  当汉服古装遇上江南古城,更是给人特别的体验感。据苏州市有关部门统计,进入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中,着汉服游玩的比例占八成以上。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间,满目都是身着汉服的游客,绾青丝,执团扇,游古城……

  苏州向西1000公里的湘江畔,以现代时尚夜经济闻名全国的长沙,虽旅游人数“爆棚”,但汉服体验者却不多。当地某晨报记者龚女士直言:“爱美嘛,谁都有需求,主要还是城市氛围不一样。如果长沙街头有人穿汉服,我也会穿的。”

  中国服装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现代汉服行业市场规模约130亿元,消费者规模约1448万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兼具“传统”“爱美”“尝鲜”诸多关键词,汉服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普及,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可以预见,这股“汉服热”,还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下去。

  其中的道理简单。文旅的新体验,需要新场景、新元素。说到底,一条全新的文旅转型升级之路,既要有短期的“热点爆款”,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也应有中长期的战略蓝图,确保升级之路的延续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才能确保“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汉服产业,真正多点开花,共享发展成果。

  “以古都城市为代表的汉服旅拍体验,以苏杭地区为代表的新中式慢生活体验,以广东、川渝地区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化汉服零售,构成我国汉服产品的三大应用主轴,再加上以曹县为代表的汉服生产,基本勾勒出我国当下的汉服行业现状。”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穿越大唐”汉服品牌老板刘申锋介绍,“各地有各地的特点,还是要遵循发展实际、客观规律才行。”

  “曹县走生产的路子,洛阳走应用的路子,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谁也学不来谁,也没有必要学。”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遂营表示,万事有门槛,重在自我定位:有应用场景的地方,应该以量大、价优为思路,主打多样式特色的汉服租赁生意;有家庭工坊、服装产业链条基础的城市或乡镇,可以考虑发展汉服加工业,乃至新中式服装生产,赶上销售的风口;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也要有敏锐的嗅觉,组织商会、商家联盟,紧盯市场风向,当好行业“二批”,挖尾货走量,订爆品走利润,如此方能在汉服这条赛道上各尽所能、共享成果。

  记者手记

  就目前而言,旅游及特定场景仍是汉服出现的“主阵地”。大家一边热捧、一边疑惑:汉服如何融入生活日常?汉服真的能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上发挥作用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要真正留得住热度,才能彰显其价值。

  如何留住这股“汉服热”?品牌化与市场化最有效率。汉服在未来的应用,一定要成为经济元素中诸多“质”与“效”的典范载体。

  其实,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还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或是文旅出圈炒热的探索,最重要的力量是每一个经营主体、每一例创新探索……就像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支撑,抢跑领跑新时代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赛道——支持和帮助每一个经营主体,以文化为引领,用文化来赋能,打通大文化领域内文旅与文创之间的毛细血管,才能真正走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河南日报要闻 02“文旅+汉服”如何“忽如一夜春风来” 2024-08-13 2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