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展厅,观众参观商朝卫生防疫板块。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本报通讯员 张佳婧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而事实上,人类与疫疾的斗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疫疾的记载。
“在殷墟考古中常见公共大灰坑上面覆盖一层或两层纯净土,应是有意填埋垃圾,是当时防疫的实证。”8月17日,在殷墟博物馆二楼“伟大的商文明”展厅,志愿讲解员梁艳红正绘声绘色地讲述商王朝的医疗与防疫。治疗耳疾、检查龋齿、妇好分娩……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吸引游客围了一圈又一圈。
“商朝人已经有了卫生防疫意识。”梁艳红介绍,商朝人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清洁特别讲究,甲骨文中用“盥”表示“洗手”之意,“沫”表示“洗头”之意,“浴”表示“洗澡”之意,“洗”则用来表示“泡脚”,不同部位的清洁都有专门的字来表示。从对殷代卜辞的研究和出土的殷周盥洗用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养成扫地、洗手、洁面、泡脚等习惯。
梁艳红说,水井加盖、用多层石子对水进行过滤处理的做法,也体现商朝人讲究饮水卫生与质量,清洁水源、注意饮水卫生与防范疫病污染的先进理念。
“真没想到,生活在三千年前的人们都已经有防病治病‘妙招’了。”安阳市民蔡先生感叹。
“病疫猖獗之际,商朝人既有非理性的巫术祭祀,也有通过国家行政防控应对手段、社会群体群防形式、个人锻炼活动等,积极抵御病毒侵害,而且约定俗成演绎出许多预防疠疫传播蔓延的社会风尚习俗。”梁艳红介绍。
她举例,安阳殷墟小屯西地一个灰坑中曾发现一块牛肩胛骨,卜辞原文是:“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这被研究者视为中国最早的关于疫疾的文字记载。
“商朝人甚至还尝试开颅术和针砭术。在安阳殷墟大司空东地,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儿童骸骨,其颅骨上有一规则的圆形孔洞,可能是当时采用开颅术治疗疾病的遗留。”梁艳红说,同样的发现还有多处,可见外科手术在当时已经初见雏形。
商朝已经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疾病。记者了解到,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发现50多种疾患的记载,包括现代医学中内、外、耳鼻喉、牙、泌尿、妇产、小儿、传染等各科,说明医学已达到相当高度。
此外,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有了一定认识,这是商朝外科手术得以开展的前提。如甲骨文的“心”字,文字的构形已经可以清晰辨别出人体心脏的形状以及心脏结构的心房、心室和心脏瓣膜。
由此可见,甲骨文内容丰富,凌厉婉转的刀锋笔意记载着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传承千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