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体
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德化人三个方面着手发力。
以理服人:打造有厚度的思政课堂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首先需要我们以理服人,这既包括以什么“理”服人的问题,也包括以理如何服人的问题。只有明确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打造有厚度的思政课堂,才能有效实现理论掌握群众。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而,思政课教师要以理服人,就必须做到以彻底的理论服人。具体来看,首先是要以真理服人。真理,体现的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中传递真理、启迪智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指引学生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世界。其次是要以道理服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从道理的种类看,道理多种多样,涉及方方面面;从道理的呈现看,有的道理浅显易懂,有的道理则深刻复杂。思政课教师要学习、挖掘、领悟和阐释好各种道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真正让学生心悦而诚服,笃行而致远。最后是要以事理服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非脱离生活实际,相反,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都是重要课程资源。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事”与“理”之间的逻辑脉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丰富的生活事例,在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端正认知。
在以理如何服人这个问题上,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从而真正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和明事理。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把理论讲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视野。思政课教师要保证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坚持用深刻的中国理论阐释生动的中国实践。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把理论讲透。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展现强大的真理力量。比如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专题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透彻理解并讲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及其内在学理性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能把理论讲活。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技能和教学本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尽力打造“思政金课”,不断提升课堂抬头率和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等方式,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鲜活、有趣的话语之中。
以情动人: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中,“情怀”指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理念的认同和追求。“情怀深”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以情动人,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意味着,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集中在“00后”这一群体。该群体离开了父母的约束,步入了更高、更宽广的平台,他们虽青春洋溢,充满活力,但也不乏部分学生喜欢追求个性,标新立异。鉴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倾注更多的情感因素,把教育的权利转化为师者的魅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既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同时也展开心灵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交流和碰撞中把思政课堂打造成为学生想听、爱听且有温度的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若想有效实现以情动人,首先,要保证自身情感的“真”。“真”即真挚、真诚,不虚假、不做作。思政课不是老师对学生单向的传递和灌输,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教师从“心”出发,以真挚、真诚的情感来对待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换取学生对老师的足够信任。而思政课教师要保证情感的“真”,就必须对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有着充分的认同。其次,要保证自身情感的“善”。这里的“善”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表达要满足学生的合理情感需要。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表达之间出现矛盾和错位,那么教师纵使饱含深情,也可能依然无法唤起学生的精气神。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并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诉求,实现以情换情。最后,要保证自身情感的“美”。情感之“美”所展现的是情感表达时所伴随的美好与和谐。思政课教师要以乐观、积极、饱满、健康的情感和态度投身思政课堂,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官,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思政课堂充盈美好和谐的气息。总之,只有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学生才可能做到对教师所传授理论的“真听”“真信”和“真行”。
以德化人:追求有高度的思政课堂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和新作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实现以德化人。思政课教师要追求构建有高度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用好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因为这些案例常常蕴含着深刻道理,反映着社会现实。思政课教师要在平常授课过程中注重搜集、整理和运用有利于培育学生道德修养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以达到价值引领的效果。比如思政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朗诵《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又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节目,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进而引导学生在成长奋斗中努力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反映出身教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堂中,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空喊口号等教育现象,都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杜绝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的锤炼和提高,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带动和影响学生。这就具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时常自我反思、做好表率,时时刻刻展现自身的道德魅力;另一方面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于细节之处彰显自身的道德风采。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授课模式。思政课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授课内容的选取与打磨,还取决于授课模式是否能够对学生实现有效且长期的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新,勇于探索,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为多元的授课模式,例如将大班授课转化为小班讨论,用校外授课辅助校内授课,以实践习得结合理论传授等。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善用校史文化资源,以校史文化滋养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思政课教师应竭力打造具有开放性、沉浸性、互动性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堂更出彩,更能激发青年的昂扬斗志和奋斗精神。
(作者系第三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全国一等奖获得者)
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0JDSZK075)和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SJGLX105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