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青龙湖公园。
②恒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忙碌生产。张鸿雨 摄
③天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④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水美乡村。
⑤郏县红牛产业形成全链条产业链。
⑥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肖应辉 李繁森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展开郏县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该县砥砺前行的非凡历程。
郏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县域实践,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民生福祉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8月28日,笔者走进河南恒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幢幢现代化钢结构标准化厂房依次排开,厂区环境干净整洁,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检测车间、仓储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科技、环保、无污染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智能化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该公司生产的高倍率锂电池,突破了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瓶颈,进一步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电池循环使用寿命,产品广泛应用于航模飞机、电动工具、移动电源、智能家电等消费领域,畅销国内外市场。
该公司项目二期已经投产,今年前7个月实现总产值超5亿元,实现利税600万元,稳定带动500多名本地人员就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初具“燎原之势”。
郏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紧盯市委“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技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郏县高低压电气专业园是以智能高压断路器、远程操控、电缆分支箱、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及多型号输配电设备为核心,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智能电气园区,拥有实用新型专利96项,其中32项发明专利。园区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招引相关企业11家,基本形成了全链条产业链,成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铁集团等大型国企的重点采购单位,打响了“中原电气城”名号。
该县与华北电力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广泛交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数据显示,目前该县企业申请国家专利303项,总数达1512项。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和专精特新企业3家。创建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1家,平顶山市唯一。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总数达到41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6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实现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覆盖率全市第一。21家重点企业与郑州大学等9所高校,签订产学研合同25项,登记科技成果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亿元。
郏县把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聚焦新能源、高低压电气、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医用制品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专业做强、特色做优、产品做精,完成投资36.6亿元,着力打造11个重点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前6个月,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绘就农村现代化壮美画卷
“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初秋时节,郏县广袤乡村涌动着勃勃生机。希望的田野,处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迎来收获的图景。
郏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走进郏县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农民生活的新变化。
“我们村里有2123亩耕地,全部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虽然遭遇了极端天气,但夏粮每亩产量超过1000斤,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薛店镇张武楼村党总支书记张水群说。
张武楼村是郏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郏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4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以上,小麦、玉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以上。
夯实粮食丰收基础保障,真正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36万吨以上,被授予“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郏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坚持探索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筑就“强农梦”。
郏县谋划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现有以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存栏10万余头,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该县健全农业产业链,2023年以来,新争取政策性项目31个,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亿多元,撬动社会资金投资6.2亿元,发展优质果蔬菌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6万余人。
强化龙头带动引领作用,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18个和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0万亩,被授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郏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办成一批又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4年3月,总投资3.98亿元的郏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项目顺利通过省水利厅试点总体验收。治理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河道治理长度近100公里,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受益人口11.6万。
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带火了姚庄回族乡的精品民宿、高档农家餐饮业,带火了李口镇的果蔬种植业,带火了堂街镇临沣古寨文旅产业、年吸引游客300万人次,水生态“红利”变成百姓“福利”。
该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速提质,平坦整洁的柏油路、水泥路实现“村村通”“户户通”,该县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突出乡村特色,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新魅力,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获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5个村成功申创省级乡村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村。郏县获评“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时代和美乡村新画卷在郏县大地初步显现。
厚植民生福祉 铺就县域现代化幸福底色
郏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各项投入。
2023年民生支出2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成绩单,铺就了县域现代化的幸福底色。
“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沥青路,畅通整洁,空闲地建成了小游园,栽上了蔷薇、月季花和桂花树,环境越来越好,住这儿心里可得劲了……”说起身边的可喜变化,郏县龙山街道居民张号玲赞不绝口。
郏县把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提升背街小巷环境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姚庄回族乡、黄道镇、广阔天地乡、龙山街道、东城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人居环境全域整治示范乡镇(街道)”。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公园建设,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规划面积3.7万亩的眼明泉森林公园利用城郊荒山植绿造景,投资1.67亿元新建的郏城遗址公园、八一公园、侯公公园等公园绿地成为该县群众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截至2023年年底,郏县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12%,绿化覆盖率41.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2平方米,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1.45个。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
筑牢乡村健康基础,打造基层卫生健康全国样板。卫生健康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郏县推进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医共体改革荣获“中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奖”,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优看病,筑牢了基层“健康屏障”。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入选全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我们生活在幸福院里就是幸福,饭菜新鲜便宜不重样,隔段时间能看看戏,天天在这‘吃喝玩乐’,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堂街镇朱洼村84岁的朱东林老人说起幸福院时,赞不绝口。
郏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目前,郏县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家,建起132所农村幸福院,基本实现了特困人员和社会化老人“应养尽养”。
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去年以来,该县举办各类主题村晚和大型文旅主题活动50余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600余场次。中国·郏县三苏文化诗词大会荣登“乡村振兴节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该县成功加入“东坡文化节”城市联盟。入选“河南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为全市唯一。村文化广场成为该县乡村文化生活的“标配”,377个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377个、村史馆60个、农耕文化馆60个。
郏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人居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如今,在郏县这片热土上,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
“郏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持之以恒抓改革强创新,谱写高质量发展跨越赶超争先晋位新篇章,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郏县实践新局面。”平顶山市委常委、郏县县委书记王景育表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郏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