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沙门地铁站出口的非机动车辆停放比较规范。
省人民医院地铁站附近拥挤的出行环境。
关虎屯地铁站附近无序停放的非机动车让人行通道十分狭窄。
□本报记者 翁韬 文/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网络建设的日渐完善,乘坐地铁成为众多郑州市民的出行首选,而城市中的各个地铁站星罗棋布,也成为市民接驳交通的一个个交会点。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郑州市内多个区域发现,大部分地铁站周边都规划了适量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停放也较为规范,但在部分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突出,甚至成为城市交通的“梗阻点”。如何合理优化地铁站周边的交通环境,疏解交通压力,提升市民出行的顺畅度,是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车辆扎堆,“羊肠小道”路难行
8月30日早高峰,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地铁5号线河南省人民医院站,一走出地铁A1口,记者就看到,停放了三排的非机动车占据了大部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电动车、共享单车一辆紧挨着一辆,密密麻麻的“长龙”绵延一两百米。
在靠近医院围墙一侧的人行道上,记者看到地面上画的有非机动车辆停放的白线,两排停放的车辆之间预留出来近两米宽的人行通道,过往车辆和行人通行相对通畅。而靠近马路一侧停靠的第三排,部分地段上并没有看到规范停放的白线,很多车辆随意停放,导致道路十分拥挤,在临近医院大门口的地方,狭窄处只留下不足1.5米宽的“羊肠小道”,仅能容一辆电动车通行。
记者在现场观察,当有相向而来的非机动车辆时,这个“堵点”后就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形成一个小型的堵车现场。这第三排停放的非机动车带也绵延了数十米远,甚至把附近的公交车站也围了个密不透风,形成了一堵墙,让很多想坐公交车的行人无法通过,只能绕行。
在花园路农业路商圈附近的地铁2号线出口,记者看到,靠围墙一侧的非机动车大多停放在规划的白线范围内。但是,临近马路的一侧,有一段路面上并没有看到清晰的停放线,很多车辆就随意停放,远远看上去犬牙交错,狭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辆电动车通过,极易形成拥堵。
空间有限,停车全靠“见缝插针”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郑州市区内很多人流量大的医院、商场等机构附近的地铁站由于路面交通本来就紧张,留给非机动车停放的空间并不多,客观上是造成停车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负责省人民医院地铁站附近非机动车管理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院每天上班通勤的工作人员有数千人,再加上前来看病的患者和家属,地铁站附近每天的人流量超过上万人次。此外,附近还有商场,更是叠加了人流。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省人民医院附近可以停放的路面车位十分有限,地铁修建之初在地铁口附近开辟出一处小街心花园,可以容纳一部分车辆,但对于大量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车辆停放的高峰期一般是上午7点到9点,下午2点到4点,很多非机动车辆只能见缝插针才能停下,这给车辆的管理带来很大麻烦。”该工作人员介绍,不少市民急于办事,很多时候都是就近停下车,扭头就走。管理人员虽然时刻在现场疏导,但经常也是防不胜防,顾此失彼。现在只能尽量维持车道畅通,保证道路不被堵死。
堵疏结合,灵活拓展停放空间
近几年,随着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数量不断上升,非机动车“围堵”地铁站周边人行道的现象在很多城市出现,不仅郑州一地独有,相关现象也多次引发社会关注。
同时,该人士建议,解决这一难题要结合地铁站周边实际情况“一站一策”,对于规划新增的地铁站,要“规划先行”,提前预留较为充足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地铁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而对于已建成的地铁站,需要统筹活用城市公共区域,科学扩大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有序增加停车位,让市民拥有可以规范停车的区域。
在郑州,相关部门围绕非机动车辆较为聚集的地铁站周边的交通环境治理也在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在临近省人民医院的经二路上,记者就看到两侧的人行道上规划了大量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路边还竖起了“禁止停放机动车”的警示牌。
一名在此执法的交警告诉记者,为了缓解医院地铁站周边的停放非机动车辆难题,相关部门在加强违停车辆管理的同时,也在周边的支路上新规划了很多停车区域,取消了道路两旁的很多机动车停车位,腾出车位给非机动车停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放压力。
据了解,近年来,郑州市通过生态遮挡、入院画线、挖掘空地潜力等措施,“见缝插针”地给非机动车安了“新家”。如在沿线公园、游园提升改造非机动车停车场;通过拆违平整、利用闲置空地,新规划设计非机动车停车场。此外,还推出“集中停放+支路分流”的疏导模式,协调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规划支路、空地作为停放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