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本报通讯员 范鑫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中试基地是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的前沿阵地;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中试基地是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突破的强大引擎和重要资源。9月6日,记者走进鹤壁市山城区牟山园区了解到,这里正在围绕合成生物和新材料两个方向,打造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实体链“四链融合”的中试小镇,推动更多新技术“落地生金”。
为何要建中试小镇?有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可以说,中试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科技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看中了中试产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旺盛需求,山城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谋划建设了中试小镇。
小镇作用大。走进牟山园区,已建成投用的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新拓洋中试基地格外引人注目。牟山园区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路遥介绍,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今年4月建成投用以来,第一批米倍生物PHA已中试成功。
“正在排队中试或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还有十多项。”在该项目有关负责人余俊虎看来,中试是新技术通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没有中试,仅靠实验室的成果,很难让企业下定决心投资,可以说中试打通了科技成果从“研”到“产”的“最后一公里”。中试基地之所以“门庭若市”,吸引了大批高校院所、初创企业的中试服务项目,原因正在于此。
“我们按照‘柔性共线、一装多用’的设计原则,配备各类试验设备600多台套,能够满足上千种中试需求,是国内功能最全、涵盖最广的合成生物类中试基地。”在该项目中央控制区,余俊虎指着中央管道分配站介绍,通过调整管道连接,可以快速实现发酵、转化、纯化、浓缩结晶、烘干、包装、共用工程等模块的任意排列、自由组合,极大地方便了试验工艺的设计与调整,进而提高了试验效率。
小镇并不小。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的成功,不仅让山城区在中试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也促进了该区“1+2+5+N”中试平台矩阵体系的加快构建。
何为“1+2+5+N”中试平台矩阵体系?李路遥介绍,按照规划,山城区将围绕河南生物产业集团,聚焦合成生物和新材料两个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新拓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5大片区,推动N项中试产品孵化,并力争利用3年时间,打造一座拥有20至30个中试基地的中试小镇,实现50个以上中试项目落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实现产业化。
目前,山城区在已经建成的2个中试基地的基础上,一边加快建设年产5000吨硫酸乙烯酯、600吨电子化学品中试基地,一边对接并推动河南生物产业集团年产1000吨高端聚乳酸、清华大学年产600吨新型含酶聚乳酸塑料母粒等6个中试基地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建好用好中试小镇,全力打造中试产业集群,让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李路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