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浪涌谱新曲 茶香弥漫醉人间(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信阳篇)

《河南日报》 (2024年09月14日 第 26 版)

  浉水东流润信阳。

  ①宜居宜业美信阳。

  ②茶乡美宿醉游人。

  ③科技赋能茶更香。

  ④茶村巨变美如画。周涛 摄

  茶源绿道风景线。

  茶香氤氲香满山。

  □刘一兵 徐铭

  涓涓浉水,馥馥茶香,山川共美,新韵悠扬。

  览山水茶都,宜居宜业乐享美好生活;观灯火璀璨,烟火氤氲抚慰人间凡心;眺茶乡叠翠,诗画乡村孕育丰饶美景;宿山水美庐,“浉河远方”怡悦五洲宾朋……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殷殷嘱托犹在耳,春秋迭易写华章。

  近五年,浉河上下牢记嘱托、担当作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强合力,坚定落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重要指示,大力发展茶文旅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大别山区域具有影响力的文旅消费目的地,全面推进现代化浉河建设再上新台阶。

  宜居宜业“厚植”民生幸福

  街景游园,老少咸宜怡然乐;浉水岸畔,欢歌笑语尽开颜。

  信步茶都浉河,一条条大街小巷畅通和谐,疏通了城市的“脉络肌理”;一处处基础设施日渐更新,托举起居民的“品质生活”;一片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厚植民生的“幸福底色”……

  “以前污水外溢、蚊虫滋生,现在处处皆景、舒适宜居。‘里子’‘面子’同步焕新,这样内外兼修的改造,让我们的幸福感持续升级。”在信阳中行家属院生活27年的老住户杨跃华眼中,“老居民”畅享起了“新生活”。

  “我们以中央厨房辐射周边多个社区的助餐服务体系,满足老人们多样化的用餐需求,也给附近居民就餐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在三五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总监邢艳蕊眼中,“嵌入式”服务成为方便居民的“大阵地”。

  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公共服务持续“上新”,桩桩为民实事尽显城市“暖心”。

  近年来,浉河创新城市经营理念,优化城市全流程管理服务,系统治理“城市病”,全力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推动“红色物业”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助推“三无”小区和业主自治管理小区长效治理,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面提高了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华灯初上,灿若星河,浉河两岸的繁华绽放,让居民幸福的烟火气也弥漫进了夜色里。

  “现在河边的风景好得很,我每天晚上都会来转转,有各种小吃,有非遗摊位,之前还陆续上演‘打铁花’和露天‘星空电影’,别提有多丰富多彩了!”市民李妍笑言,不断增多的挡不住的诱惑,让“90后宅女孩”也成了“夜间散步团”的主力军。

  “前段时间看到浉河区政府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精装修摊位的推介,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没想到真的成功了。我现在浉河北路卖手工产品,既能体验生活,还能为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信阳师范大学学生小张,在“浉河烟火”夜市摆摊,挣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聚焦青年消费群体,浉河区以年轻人的喜乐游为设计主线,打造起集非遗文化、特色小吃、青年创业等多重业态于一体的“浉河烟火”特色夜市。

  与此同时,围绕青年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着力实施“青年初心”“青年乐业”“青年安居”“青年悦享”“青年安心”五大工程,用城市温度拉满“青和力”,释放出汇才聚才的“强磁场”。

  一半是城市烟火,一半是诗意山水。在城市建设中宜居宜业,在乡村振兴中增收致富,浉河人有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宽阔路径。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大力招引培育“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强化人才支撑,探索建立“茶企(运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联农富农模式,把群众链接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建红”引领“茶山绿”、“人才兴”带动“群众富”。

  科技赋能“添香”信阳茶叶

  在文新茶村茶叶智能化生产加工车间,技术人员只需轻触屏幕、输入指令,机器便高速运转起来,蒸汽杀青、筛分、杀菌、揉捻、烘焙等工序,全部实现数字化操控。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茶叶智能化生产线,包括一条日产2500公斤信阳毛尖生产线和一条日产1000公斤信阳红茶生产线。”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兴奋地说,它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信阳茶叶生产实现了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制茶”的时代跨越。

  无独有偶,在信阳市十八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茶香四溢。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多道工序,一批批优质的信阳毛尖茶叶即将走向全国各地。

  该公司总经理代君说:“通过视频监控、互联网通信和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的组合,我们的茶叶生产设备实现了远程操控、移动端掌上数据传输,从鲜叶进料到制成茶叶干品,仅需1—2名工人操作即可,省时省力还高质高效。”

  浉河区以茶闻名,因茶而兴,全区茶园面积达63.5万亩,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和核心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区。

  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浉河区坚持以科技赋能茶产业,加快工业化发展,引导茶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强文新、嘉木饮等本土老茶企,引入华祥苑、正山堂等一批头部茶企,扶持遇鉴等新派茶企,培育玖星芮康等高新技术茶企,全面丰富和提升茶叶产品阵容。

  同时鼓励和引导茶企与大别山实验室、信阳师范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茶树新品种培育、茶产品新品类和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提升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至今浉河区已培育茶企20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1家,省级4家,建成国家级茶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家,拥有中国制茶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名。

  茶产业的基础在一产,让茶香浓郁的密码在“生物芯片”种质资源。为此,浉河持续实施茶叶品种改良、推动品质提升,建设“信阳10号”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发展生态茶园25万亩,建设有机、绿色茶园1万亩。同时强化数字溯源,让八大名茶山头2.54万亩茶园的每一片茶叶都有了“身份证”。

  如今,全区茶叶产量达5.7万吨,其中绿茶、红茶占比77%,涉茶综合产值达117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80.3亿元。

  入目皆是“绿水青山”,放眼即是“金山银山”。科技赋能茶产业,增强产品竞争力,浉河区走出了信阳毛尖发展壮大新路径,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文旅融合塑造“浉河远方”

  驱车浉河,44.6公里的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蜿蜒于青山绿水间,串联起片片茶园。从山脚到山顶,茶树与草木共生,民宿与茶山辉映,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十多年前我上过一次信阳茶山,那时路很窄。这次再来,道路变宽了,沿途风景更美了,还有那么多的茶旅融合景点,处处让人眼前一亮!”来自安阳的余晓赞不绝口。

  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茶源绿道贯穿了信阳毛尖70%的主产区,覆盖“五云两潭一寨”“八大名山头”等核心产区,沿线新增茶庄园、露营基地、旅游研学线路、农家特色餐饮等,形成“半小时美好生活圈”,带动沿线70%的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茶农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在浉河成为现实。

  “我们融合信阳‘山水茶城’四大元素,在打造精品民宿的基础上,引入亲子游乐、文化创意等元素,建成了云崖古堡、观星台、研学基地等,让游客来此可以品味信阳毛尖的香醇浓厚,品尝信阳茶乡土菜的麻辣鲜香,在观山赏水中深度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何家寨露营基地项目负责人冯俊说。

  浉河区最大的资源是茶山绿水,将“茶香”转化为“经济香”,惬意风景的背后,是浉河区文旅活力迸发的真实写照。环茶源绿道,何家寨露营基地、见山露营基地、孔雀岛露营基地、星宿川·沙滩营地、南湾杉屿森林露营地、沐风谷·宿集等串珠成链,形成N个“深体验”文旅消费场景,引入斯维登、猎户座、过云山居等顶尖运营团队,打造“慢摇鸡公山、茶饮南湾湖、听海星宿川、研学大别红营、邂逅浉河烟火”五大核心场景,推出了“八大山头九道湾”等“小而美”的经典场景。

  与此同时,浉河区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带动周边产业集群发展,激发消费新活力。

  近几年,先后创建国家级旅游重点镇村2个、省级旅游示范镇村21个,荣获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全区建成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发展主题民宿36家、露营地29家、茶庄园37家、精品文旅点位40个。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城里人都愿意体验乡下返璞归真的生活。茶乡越建越美,来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乡亲们有的搞民宿,有的搞餐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郝家冲村民宿主理人何德玲笑着说。

  以文塑旅绘新景,且怀诗意共远方。这里见山,那里望水,处处美景的浉河,推动浉河、南湾、鸡公山三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叫响“毛尖源地 山水浉河”品牌,把这里打造成了“城市边的后花园、都市里的新农村”。一叶茶、一座山、一片景、一幅画,让闻者向往,来者流连,居者幸福,无数游客在浉河寻觅到了“诗和远方”。

  触摸浉河发展的时代脉搏,看宜居花园城市展新颜,看乡村全面振兴绘蓝图,看大文旅发展格局蓄势起,看城乡生活面貌焕然新……今日之浉河,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贡献新的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浉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特刊 26浉河浪涌谱新曲 茶香弥漫醉人间(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信阳篇) 2024-09-14 2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