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重渡沟民宿游客众多。马显飞 摄
老城区洛浦街道徐家村社区发展牡丹产业,群众生活红火。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嵩县九皋镇风电场风光无限。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初秋的河洛乡村,忙碌的耕作、宜居的环境、幸福的笑脸,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动人员、产业、城乡全面融合,从城乡产业的蓬勃兴起到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到县域治理的创新实践,洛阳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在偃师区首阳山街道鹿峰村,老村引入“塬上有家”民宿,策划研学、“村 BA” 等活动,迅速火爆出圈;在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绿皮火车被打造成特色火锅餐厅,老窑洞升级为乡村民宿群,乡风乡韵令游客沉醉……在河洛乡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洛阳积极打通人员城乡双向流动的渠道,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生动实践。
洛龙区李楼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广泛开展青年人才政策宣传活动,激励青年人才向基层流动。该街道还联合辖区内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活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企业和人才的精准对接。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洛阳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嵩州焊工、栾川旅游金管家等区域人力资源品牌的打造,让洛阳的乡土人才在城乡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为了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洛阳还积极拓宽县域就业渠道,通过发展田园经济、电商经济、劳务经济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023年,洛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4元,同比增长7.8%,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富民增收成效显著
眼下,洛宁25万亩苹果丰收在望,小苹果成了致富“大产业”;在嵩县,连翘、丹参、柴胡等中药材开出“金花”,“中原药谷”风生水起;在孟津区,天下秀肉牛养殖、生生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走出一条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洛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强集镇产业、“一村一品”等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合理规划产业融合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在孟津,依托沿黄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梭椤沟成为网红民宿聚集地;在栾川,老君山高端民宿以舒适的休闲空间、高品质的旅居体验,打响了品牌;在嵩县,环白云山康养民宿群,以独特的山水体验加沉浸式“白云天路”自驾游线路,吸引游客竞相打卡。
洛阳各地蓬勃兴起的民宿,不仅实现了游客“诗意栖居”的梦想,更串联起多重产业,激活了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洛阳加快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乡村自我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汝阳每个村庄都建起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孟津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户厕改造等工作,农户改厕9146户,建成垃圾分拣中心17个,村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洛阳在城乡合理布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分布相协调,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
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为引领,洛阳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市1552个行政村完成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任务,占比92.1%;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77.5%。随着公共资源向乡村下沉配置,洛阳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便利程度大大提高。
为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洛阳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升级和提质增效。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洛阳已累计建成旅游公路1405.1公里,全域旅游公路网初步形成。
提高县域治理能力,构建城乡融合格局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治理是关键。洛阳以县域为联结点和切入点,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县域治理能力,不断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在洛宁县下峪镇对九峪村乡里中心,老人们乐呵呵地唠着家常,这里已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在伊滨区李村镇魏村乡里中心,小朋友放学后在托幼教室开心地做手工;孟津区朝阳镇瀍沟村乡里中心与银行合作建立金融服务点,在这里可办理创业信用贷款……群众在家门口尽享 “一站式” 便民服务。
乡里中心已成为洛阳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按照 “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便民融合化” 要求,截至今年7月上旬,洛阳市1982个行政村建成乡里中心,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产业服务等,成为群众常去爱去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洛阳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常态化推进“三清两建”工作,为乡村治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洛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洛阳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县域经济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绘就河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专家点评
深化实践探索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通振远
县域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和关键载体,近年来,洛阳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洛阳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上迈出坚实步伐。通过发展中药材、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深度融合。洛阳推广“一村一品”模式,增强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促进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方面,洛阳鼓励城乡间人口合理流动,优化人口分布,扩大县域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增长。通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区域的互联互通,提升县域协同发展能力。同时,洛阳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入,增强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洛阳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公路等措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
为实现城乡融合目标,洛阳还注重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政府制定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等措施,为城乡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洛阳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建设,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洛阳加强县域与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合作,推动交通、产业、市场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措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洛阳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整合等措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