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俯览示范区,风景如画。

淇水悠悠,绿树碧波映蓝天。

①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进社区。

②辅仁小学的“花儿少年”。

③高新科技创造产业新赋能。
□刘婕 李忠霜
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充分彰显,创新转型内生动力愈发强劲,产业升级宏伟蓝图逐步展现,绿色发展坚定步伐稳健向前。这是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交出的一份人民满意、活力迸发、社会瞩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今年以来,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 “示范区”)党工委紧扣省委“十大战略”和市委“十个聚焦”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六示范、三生融合新发展”的“1631”工作思路,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更大力度推动示范区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扛牢政治责任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近年来,示范区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为蓝图,按照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原则,统筹布局,强化保障,全域、梯次、系统推进,在加速乡村振兴见实效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示范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注重激发“头雁”内生动力,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示范村”、集体经济“强村”,走出具有示范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示范区冯庄村立足土地流转优势,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水平,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赤松茸种植,走出了一条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目前,赤松茸种植面积100多亩,预计每亩产量可达6300斤,亩产值3万元左右,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等地。
培育特色产业,繁荣乡村振兴之“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示范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依托“滨河、城郊”两大优势,谋划实施“五村一线”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国农业公园、热浪冰雪嘉年华等项目,积极培育壮大“鱼菜共生”淡水循环养殖、食用菌产业化、蝴蝶兰种植基地、千亩荷塘休闲垂钓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示范带。示范区石佛寺村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大力发展适宜本村的特色产业“鱼菜共生”项目,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4个养鱼池、38个孵化池、15个育苗池和约80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车间,项目满产后,年产值可达5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5万元。示范区还积极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大等单位科研合作,开展农作物品种试验研究和种子培育,通过测产验收,“艾麦180”品种亩产912.6公斤,创下今年以来全国小麦高产新纪录。
优化人居环境,筑牢乡村振兴之“魂”。和美乡村,“美”是题中应有之义。示范区坚持重点区域布局,规划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森林乡村示范带、“五村一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率先建设了“五星”支部姬庄、森林乡村贯子、休闲度假靳庄、农业公园片区等村韵品牌,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示范区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以改厕、改水、治污、治脏、治乱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五美庭院”“一宅变四园”等行动,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各村逐步实现由“乱变净”到“净变美”的嬗变。
特色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行走在示范区各乡村,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渐次展开。
扭住发展要务 建设产城融合新高地
龙头企业、优质项目是示范区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示范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持续优化重点项目推进服务专班,无缝衔接项目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周期”。坚持节点督导、研判调度等工作举措,对重点项目手续办理进行“全流程”梳理,深入项目一线督导服务,统筹协调难点堵点问题,强力推进省市重点、“三个一批”项目建设。1—8月份12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1.7%,开竣工率和“三个一批”项目转化率保持全市前列。
今年以来,示范区新开工项目39个、投产达效项目12个,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35个,华音视界智能交互显示、绿美环保节能设备、禾益丰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测控等项目建成投产,京东算力中心、凡知生物医疗实验室先后建成运营,镁合金板带箔等项目快速推进,京造新城商务配套服务项目即将开业,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
成绩的背后,既是示范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出的硕果,也是筑巢引凤的生动实践。
为了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示范区出台了一揽子惠企政策:打造了全市首个“标准化制度+特色化服务”制度,编制了全国首个《鹤壁市“五位一体”企业服务规范》,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一项项、一条条“量身定制”的政策,让企业家们吃下高质量发展的“定心丸”。
立足资源优势 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一个区域的商圈既彰显着这里的繁荣与活力,也体现出这里的品质和魅力,更影响着此地旅游的热度和人气。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朝歌里商业街渐渐热闹起来。“正式开街至今,已有近200户商家入驻。”朝歌里商业街负责人介绍。今年,朝歌里人文小镇入选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商业街已引进文化类、餐饮类、影视类等百余个品牌企业,是一条厚载殷商人文历史、演绎豫北民俗风情、聚集古韵千年的文明街、诚信街、文化街、示范街。
近年来,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树立“诗画鹤壁、封神之地”城市文旅形象,以“封神文化、淇河诗经文化”赋能,聚焦“休闲度假哪里去,南部新城示范区”城市品牌定位,以淇河风貌带为主线,充分发挥“一河两岸”辐射带动作用,将水景、岸景、商业和城市界面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朝歌风华、河畔里、露营地、画舫、小火车、游艇、裸眼3D等多个文旅商业项目,与景区周边朝歌里、月半弯商业街区和凯里亚德、希尔顿欢朋酒店等商业业态紧密结合,形成“商业+旅游”环线,构建了“一带一环”文旅发展格局,满足了群众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消费需求。
文旅融合,诗和远方牵手,踏着文化和旅游相融相促的节拍,示范区文旅项目的发展脉络愈加清晰、发展动能愈加强劲、发展活力愈加明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图景正快速绘制。
坚持绿色理念 构建生态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路绿一体”“水绿相融”,织密生态绿网,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一河碧波穿城而过,绿随河走,水清景美,公园、游园、绿地星罗棋布,一步一景、一园一品,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为不断增加城市绿量,示范区以实施公园绿化、廊道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绿化为重点,对城市边角地、主次干道、道路渠化岛等进行提升和美化彩化,“见土钉绿”、沿路补绿,让绿美相融延伸到城区的边边角角,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空间生态格局。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完成了淇水大道、淇水关路等7条道路,泰山路与淇水关路交叉口、南海路与鹤淇大道交叉口等7个街角,以及泰山路与淇水大道交叉口等13个路口渠化岛的彩化绿化美化工作,补植乔灌木2300余株,进一步扮靓了城区道路景观。”示范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园林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既要做好增绿的“加法”,还要做好碳排放的“减法”。示范区围绕制约富士康、耕德等重点企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通过产线技改、绿色化改造、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如今,示范区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条道路上的步伐,走得更加铿锵有力。
持续深化改革 探索创新驱动新模式
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发展竞速已经上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示范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紧紧抓住“鹤壁市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等机遇,推动“一转带三化”建设工作,全力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企业梯度培育,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示范区还聚焦企业成长,着力抓好“九个一批”,努力培育优质企业,加快推进耕德电子智能加工、梦之源智能商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平台7个、市级创新平台13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成功申报省级智能车间5家、智能工厂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企业创新、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树牢系统观念 展现城乡治理新面貌
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区,示范区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扎实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构建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示范区强化城市服务,启动城市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完成多项市政设施、道路工程建设,全面统筹综合服务、休闲健身、社区养老等基础功能要素,助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近年来,示范区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实施“壹号网格”试点,大力实施“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社区合伙人’是我们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项有益探索,按照‘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原则,撬动多方合作,逐步实现了社区治理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向社区‘自我造血’发展的良性循环。”浦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示范区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守为民底线,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大系统的社会治理教育宣传,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围绕保交楼、供热等民生领域集中开展攻坚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做好“五个一批”“六查一打”专项行动,坚决维护政治安全、金融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平安稳定是夯实城乡治理的根基。为进一步优化辖区治安环境,加强群防群治力量,示范区组建了一支由民警、巡防、小区物业、企业员工、志愿者等百余人参与的团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社会救援等工作,凝聚了安全防范合力,辖区案件明显下降,主防警务工作成效明显。
时序更替,惟有奋斗。未来,示范区党工委将全力以赴,着力增强区域带动能力,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 “六示范”工作目标,肩负使命、奋勇争先,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鹤壁南部新城,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本版图片由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