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伟院士创新实验班揭牌。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谢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材施教,多元共育,在郑州市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郑州11中”)多元创新的育人生态中,拔尖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主拔节成长。
七十余载春秋,郑州11中始终秉承“求有知健体,达喻事明理”的校训,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积极探索、锐意实践,回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之问。一起来看郑州11中的答案——
“软硬兼施”,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沃土
走进郑州11中,笔墨书香与创新活力在校园里交融交会。
一间间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朗朗书声像一组组跳跃的音符,奏出了学生们求知的心声。
科技创新实验室、星火创客空间、物联网生物园地、立体生态园……在一方方科创小天地里,认真探索或热烈讨论的身影,组成一幅创新成长的画卷。
这些只是郑州11中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沃土的小小缩影。为了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学校真正地落地生根,学校经过精心筹划、合理布局,营造出鼓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党委会、行政会、全体教职工大会、年级会、班会、家长会……“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频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分量可见一斑。通过十一大讲堂、国旗下演讲、辩论赛、主题教研等形式,组织师生开展讨论,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课堂外的“课堂”同样重要。创新作文大赛、创意校园徽标大赛、复刻“老校门”、“百变”多米诺骨牌、水火箭挑战赛、传统发酵食品展览等创意文艺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琳琅满目,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肆意生长。
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校史馆、优秀校友墙、优秀校友讲座讲述着一个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故事,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个学子,榜样的力量让“立志成才”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股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劲吹校园,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厚植一片沃土。
强强联动,发展课程体系优化育人生态
如何真正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在实处?“品学共融、个性成长”的发展课程体系给出答案。
“课程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是育人的核心载体。”郑州11中党委书记郭勤学说,学校构建“品学共融、个性成长”的发展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修习难度和要求,对课程进行维度划分,有效整合基础性、拓展类、研究性、科创类等四大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缤纷路径。
基础性课程,蕴藏变革之力——
郑州11中依托学科教研组、项目组等教师团队的智慧,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开发出适合学情、满足学生发展的校本必修课程“阅读课程”和“生涯课程”。
全方位打造书香“阅读场”,阅读课程通过补充阅读素材,丰富阅读视角,培养阅读习惯;叔湘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朗读亭等设施,以及“博观雅颂”系列读书活动、“雏凤清音”经典诵读和“我读·我思”教师读书交流会等,让书香溢满校园。
“生涯课程”依托学生兴趣和特长,唤醒职业意识,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以多元智能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拓展类课程,拓宽成长赛道——
冠以“拔尖”二字,拔尖创新人才必然需要汲取更多的养分。
多年的实践中,郑州11中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水平差异发展。以培养兴趣、拓宽知识、自主发展为目标,拓展类课程帮助学生实现成长赛道的横向拓展。
学校有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兴趣爱好类、体育健身类、志愿公益类等五大类40余个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和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拓宽的人生也拥有了更多可能,体育社团频频捧回大奖。学生温瑞博先后斩获乒乓球世青赛、亚青赛、多站WTT青少年赛事冠军,冉灵灵、吕东栩则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捧回女子800米、女子4×400米金牌,崔倬郗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运动员。
研究性课程,送上求知“大餐”——
《民法典的普及调查和推广建议》《手机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电商直播的渊源和发展前景》……你能想象吗,这些课程来自一所高中。这正是郑州11中开设的研究性课程。
“我们一直在思考,当学生在某方面表现出一定潜力,该如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郭勤学说,对在某方面“吃不饱”的学生,学校竭尽所能,通过研究性课程送上更多“大餐”:以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科学探索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创类课程,点燃创新之火——
今年1月,“张建伟院士创新实验班”在郑州11中揭牌成立。这正是学校科创类课程的典型代表。
学校还开设名人讲堂课程,邀请全国模范教师、1974届杰出校友张季超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媒体人、1997届杰出校友张凌云开专题讲座……
“科创类课程突出学习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郭勤学介绍。
学校提供与杰出人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广袤天地,更重要的是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变得具体而清晰。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机器人、“STEM”课程,只要你感兴趣,在郑州11中,你就能拥有!依托星火创客空间,面向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等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跨学科融合进行项目式学习。
这一探索人工智能后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形式也得到广泛认可,以机器人项目为研究基础,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荣誉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首批创客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首批人工智能实验学校、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
提质增效,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特色课堂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郑州11中的答案是“闪亮课堂”。它以“教者有魅力,学者有乐趣,课堂有生机,质量有提升”为宗旨,侧重于对学生的唤醒和激励。
具体来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至少要有一个“闪亮点”——或精心设计导语,或应用数字点阵技术,或组织小组活动……这些经教研组反复打磨的“闪亮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努力打造有知识量、有思维量、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参与的课堂,采用教室学习和现场学习相结合、课本学习和网络资源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多种情景,让学生在自身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赋能提升,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师资队伍
一堂堂好课背后,一定站着优秀的教师、踏着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一支强盛的教师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拔节生长保驾护航。
依托英语、政治等河南省一级学科基地和语文、物理等郑州市学科基地,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依托教育部领航名校长工作室、中原教学名师工作室、中原名师工作室、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为教师提供高水准的培训学习和高层次的教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14位老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60位老师在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以上荣誉,还有近百位教师在市级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而在不少青年教师心中,郑州11中就像一个魔盒:硬件设施、校际交流、跨域对话,“只要你想,通过学校都找到成长的路径”。依托青年教师共同体,鼓励青年教师就教学技巧、课程设计、学生管理等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专业化引领?郑州11中组建起学科培优团队和竞赛教练团队,遴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毕业的中青年教师组建竞赛教练团队。成立“竞赛部”,每周竞赛教练以“微专题”的形式进行重难点研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少同学凭借优异的竞赛成绩考入理想大学,娄晨耀、郭坤硕、李卓航、张子恒等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
七十余载春秋唯真唯实,致远不息。学校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校,是郑州市唯一一所连续32年荣获普通高中教学创新先进单位称号的学校。
面向未来,郑州11中将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新路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