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萍
嘀嘀嘀……10月23日,在位于焦作的一家交通设施企业生产车间,一台控制设备发出了警报声。
“这个贴片位置不够精准,存在质量问题。”河南工程学院工业软件学院副院长梅清晨指着显示屏上的一个红色圆圈对技术人员说。他面前正是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的QMS工业软件系统,能够实现对产品质量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测。
“之前产品检验以人工为主,效率有限,准确度有限。”梅清晨说,“这套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自动识别和抓取不合格的产品,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业大家都很熟悉,软件也不是新鲜事物,那么二者的结合会产生哪些神奇结果?“在数字化时代,工业软件可以说是制造业的大脑和神经,让工业生产更聪明。”梅清晨先打了一个比方,“具体来说,是将工业生产技术、知识、流程、经验等这些以前主要靠人来控制的内容,转化为计算机代码,制作成为软件在工业生产中重复使用。工业软件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
作为驱动智能制造的“关键一招”,工业软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亟须高水平人才的强力支撑。面向重大需求,河南工程学院围绕工业软件布局了一条专业链,成为目前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规划设置工业软件类学科专业(方向)最多的高校。
袁志松是该校一名大三学生,翻看他的课程表,似乎很难分辨他的专业是什么。“我们既要学习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制图、管理学等专业,还要接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软件应用和测试等知识。”袁志松说。
工业软件既姓“工”也姓“软”,跨学科、跨专业属性决定了工业软件方向学生培养不是某个学科专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围绕河南9个重点产业链,设置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智能半导体器件设计等11个工业软件类专业方向,规划设置工业软件基座类专业、赋能类专业和场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23个专业。”河南工程学院工业软件学院院长杨义先介绍,通过“工业+软件”“工业软件+”,用“工业软件”这根线,将学校众多专业穿珠成链,打造成为专业链,驱动学科专业重塑升级,进行工业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可解决工业软件及相关工业领域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让工业软件赋能千行百业。
作为行业顶尖专家,杨义先选择全职来到河南工程学院,正是看中了工业软件在河南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学校建设工业软件学科专业的良好基础。紧随其后, 一大批业内顶尖人才向学校集聚,企业高层次人才80余人、工业软件类优秀博士60余人先后加盟,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持续增强。
走出教室,同学们还有很多专业平台和基地作为“实践课堂”。“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等12个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省级科研平台,与清华大学大数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建课程200余门、实践平台300余个,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及数字孪生专业实验室,从师资到平台再到实训基地,河南工程学院打通了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全链条。
金秋十月,走在美丽的校园内,一栋集学生培养、实验基地、科学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工业软件大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走出一批批优秀的工业软件人才,助力我国工业体系向着更高水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