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本报通讯员 刘飞
一条旧麻袋能有什么价值?“一条旧麻袋4.7元回收,经过修补翻新后,能够卖到7元左右,变废为宝,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商水县练集镇周楼村党支部书记李重生告诉记者。
麻袋,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农村盛装、搬运粮食的主要用具。彼时,周楼村70%的农户都干起了麻袋翻新的生意,红火一时。90年代后,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尼龙材料代替了麻,麻袋逐渐从大众化物品变为“稀罕物”。周楼村坚持做麻袋翻新生意的仅剩15户,还有不到200人保留着麻袋翻新这项老手艺。
11月1日,在周楼村麻袋翻新加工场,今年70岁的于淑萍戴着口罩,边飞针引线地缝补麻袋边聊天:“缝补一条3毛钱,一天可以缝补200来条。有空就来干,忙了也不耽误干农活。”一旁正在打捆麻袋的单秀兰接过话茬说:“我一个人在家闲着没事,来这里不仅能聊天,还不耽误挣钱。”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大的加工场地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据了解,这个麻袋翻新加工场,共有十多名工人,有缝补的、打捆的、装车的,大家分工协作,井然有序。这些麻袋经过加工后将很快通过航运,销往东北、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虽然是老产业,但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沿海从事粮食期货生意的地区,麻袋仍是紧俏货。”练集镇镇长位永齐介绍,特别是近年来周口内河航运蓬勃发展,重新让麻袋翻新这项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经营了20多年麻袋翻新生意的李长喜眼里,淘汰下来的旧麻袋可是“宝贝”,能“生钱”。
“旧麻袋在村里经翻新缝补后,再送到下游产业链进行消毒杀菌,被加工成麻绒,而麻绒又是用于制作床垫、隔音板、保温管等设施的好材料。”李长喜信心满满地说,随着麻袋资源的逐年减少,麻绒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经过加工后,一吨麻绒可以卖到8000元左右。
“一条麻袋可以循环利用十几年,不仅环保降解,而且被彻底吃干榨净。”话音刚落,一阵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李长喜麻利地掏出手机,欣喜地说:“呵呵,又来生意了!”
“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下一步,我们将走符合实际发展的新路子,通过研磨技术、嫁接电商、补链强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商水县练集镇党委书记刘风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