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线。
□李保平
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县级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当地百姓带来什么?
郏县给出了一个答案。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在郏县打造的14.37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里,入驻企业153家,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培育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三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医药、铸铁锅三个50亿级六大专业园区,产业链初步实现“破圈”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由以前的荒沙白地,累计建成了38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修建了总长近50公里的“五纵七横”路网,实现了绿化、亮化和通信、供排水管网、污水管网、电网等同步跟进。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如高低压电气专业园以天晟电气为龙头,打造河南省最大的智能电气孵化基地,环保包装专业园则是全省唯一生产一次性食品包装产品的专业园区。
绿色食品产业园,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套套自动化设备生产繁忙;高低压电气专业园,一辆辆运货卡车满载而出……行走在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场景使人心生感动。
为企业入驻,开发区能够有多拼?
为使河南恒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投产,开发区组织百人突击队昼夜奋战,在不足一个月时间内为企业新架设了一条长达3960米的10kV高压线路,并配备了16000kVA的变压器,圆满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
从签约入驻到设备进厂投产,仅用时54天,展现了郏县速度。
谈到郏县开发区如何能够永葆活力,郏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乔东涛说:“开发区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平台、主引擎,我们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定位,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做好企业发展的顾问、服务的保姆、解决问题的自己人。”
争当“店小二”
跑出服务加速度
郏县经开区秉持“金牌店小二、优质保姆”的服务理念,设立企业业务代办员,对涉企业务全程代办,实现涉企业务部门工作联动、同步推进,全力打造一体化、一站式企业服务链条。目前,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同时大力推进“一窗通办”,将37个部门的2000多个事项整合至69个窗口,实现无差别受理。积极推行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的“四减”办事体验,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压缩比例达84%,事项即办件比例达87.7%,服务事项环节从4个减少为2个,材料压缩三分之一以上。今年以来,经开区共为企业提供代办事项36件,切实做到为企业减负、为发展减重。
出实招
解决问题是“硬道理”
服务千条计,解决问题是老主意。
今年以来,为区内龙头企业平顶山某公司提供周转金8850万元,助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024年,第一时间拨付区内涉企扶持资金1237万元,惠及18家企业。
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协调组织企业参加招聘会,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今年以来,共为企业协调融资14650万元,助力企业招工2030人……
怎样才能做到精准服务呢?
一方面,建立分包企业制度。实行每个项目由一套班子集中服务的“全员分包企业”制度。目前,已对全区153家企业实现干部联系分包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宣传与兑现力度。通过网络平台、制定惠企小册子、定期组织政策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解读金融、税收、科技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助力企业提振信心。
今年以来,经开区通过举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惠企政策培训会,培训企业达130家,并对32家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有效提高了政策知晓率,扩大了政策受益面。同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郏县开发区纵向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横向对比来看,也是成绩优秀。数据显示,郏县经开区在上半年实现税款清缴超过2000万元,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前进9个位次,位列全省200亿元以下档次开发区第一方阵;1—6月份,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0%,完成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3.68%。